上周五,笔者在隋唐城遗址植物园见到李清道时,他刚刚完成每天例行的对牡丹新品种的观测和记录。
李清道是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牡丹芍药协会副秘书长,在我市牡丹栽培、研究界,跟随他学过牡丹知识的人不在少数。从1982年参加工作至今,他与牡丹已结缘34年。34年间,他先后参与了中国牡丹种质资源研究等我市牡丹研究领域的多个重点项目,参与研究牡丹新品种80余个。
交谈中,笔者问:研究培育一个牡丹新品种需要多长时间?李清道回答:至少十年。
“十年为一花”的背后是一种什么精神?
为了普查野生牡丹品种,云南、四川、贵州等省份不少人迹罕至的山区,都留下李清道等研究者跋涉的足迹;为了培育具备新性状的牡丹,李清道等人经历了多少次的实验与挫折,恐怕他们自己也记不清楚了……即便是运气好,当一朵全新的牡丹盛开,至少十年时间已然逝去。
“洛阳三月花似锦,多少工夫织得成。”国色天香给了中外游客强烈的视觉震撼,殊不知,一朵花的问世蕴含着无数看不见的艰辛与努力,细细想来,那正是时代所呼唤的“工匠精神”。“十年为一花”,只因专注技艺及对完美的追求,倾注的是一丝不苟的态度、精益求精的精神和认真做事的品质。也正是这些,让洛阳牡丹新品种不断涌现,让“今年花胜去年红”成为常态,让“洛阳牡丹甲天下”得以世代延续。
“工匠精神”,与一个城市在规划、建设、管理上的价值追求是完全一致的。牡丹文化节走过30多年,已经成为洛阳“以会促建、以会促管、利民惠民、全面提升”的重要契机和平台,这也启示和鞭策我们,要把“工匠精神”运用到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任何工作领域都绝不只求“差不多”“过得去”,精益求精、久久为功,最终拿出的都是经得起人民和历史检验的“经典作品”。
第34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期间,本栏目从各项经贸、文化、旅游活动现场阐发评论,为本届牡丹文化节展示亮点、扩大影响、启发智慧。欢迎广大读者通过“洛阳日报”微信公号(lyrb0379)或“洛平”微信公号(luoping20112015)与我们交流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