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1版:洛 浦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6年6月29日 星期

百行孝为先
□喻清录
孔子教育弟子“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 插图 李玉明

孔子问曾参:“有一种至为高尚的品行、至为重要的道德,可以使天下归心、百姓和睦、上上下下没有怨恨,你知道吗?”曾参说:“我生性愚钝,请老师教诲。”孔子说:“那就是孝!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孝道,是天的法则,是地的规律,是人的一切品行中最根本的品行。”《孝经》中孔子的这一思想,是“百行孝为先”的理论基础。

在民族传统文化的诸多内容中,孝的社会影响力无与伦比。因为人人都有父母,人人都要履行孝的责任,把孝道列为百行之首,抓住了道德教育的根本,能建立尊卑有序的家庭伦理关系,所以倡导“百行孝为先”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这种说教也会使一些人产生疑惑:父母不仁不慈怎么办?父母操行糟糕怎么办?

许多历史名人用事实做了回答。舜的父亲瞽(gǔ,眼瞎)叟偏爱幼子象(后妻所生),总想谋害舜。一次,他让舜上房涂廪(修缮粮仓),却撤除梯子纵火焚廪,要烧死舜,舜撑着竹竿跳下逃走;又有一次,他让舜凿井,凿至深处,却向井里填土,要活埋舜,舜从井壁旁挖洞逃走。之后,瞽叟多次毒打舜,舜“大杖走,小杖受(大棍打就逃走,小棍打就忍受)”。后来,舜做了天子,回家拜见瞽叟(眼瞎不可能干诸多坏事,应是后人痛恨他毒害舜乃有眼无珠,故以“瞽叟”讥之),“夔夔(kuí,敬谨的样子)唯谨,如子道”。

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即位时年少,其母与假太监嫪毐(lào ǎi)私通并生二子,嬴政执政后杀嫪毐及其二子,囚禁母亲,下令曰:“敢以太后事谏者,戮而杀之!”死者二十七人。齐国人茅焦冒死以孝道谏劝,嬴政醒悟,亲自驾车“往迎太后,归于咸阳,复为母子如初”。

舜、嬴政的行为证明,不论父母如何不堪,做儿女的都应恪尽孝道,所谓“子为父隐”是也。

“百行孝为先”被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必然奉行“以孝治天下”的治国方略,因为孝道延伸上升到君臣关系上,就是臣子对君王的绝对忠诚,绝对服从。这样就“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了,人人安分守己,就不会出乱臣贼子,就天下太平了。毋庸讳言,这是封建统治阶级倡导“百行孝为先”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

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军自河北杀到黄河岸边,洛阳城内的汉灵帝急召众臣商议对策。侍中(皇帝近臣)向栩献计:“不欲国家兴兵,但遣将于河上北向读《孝经》,贼自当消灭。”这个向栩真是“饱汉不知饿汉饥”,百姓要饿死了,听《孝经》就能充饥吗?你知道三天饿肚皮的滋味吗?向栩要求百姓无条件服从剥削压迫,为何不问问汉灵帝,他爱百姓了吗?这条“妙计”当然无用,闹了个大笑话。

封建统治阶级以极端思想推行“以孝治天下”,到了狂悖的地步。五代周世宗柴荣之父柴守礼,“尝杀人于洛阳闹市,有司报告,世宗不问(追究)”。柴荣显然是打着行孝的幌子以权枉法,但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说:“守礼杀人,世宗不问,宁受屈法之过,以申父子之道,失刑轻,不孝重也。刑者所以禁人为非,孝者所以教人为善,孰为重?刑一人,未必能使天下无杀人,而杀其父,灭天性而绝人道,孰为重?世宗之知权,明矣夫!”这番论调实在难以令人信服。孝道固然重要,但天子之父就可以杀人吗?柴守礼杀人应受法律制裁,所谓“失刑轻,不孝重”,把孝道与国法对立并凌驾于国法之上,真是岂有此理!柴荣不追究柴守礼杀人的法律责任,是对孝道的歪曲,而欧阳修竟赞扬他“知权(知轻重),明矣夫(明智啊)”,真是莫名其妙!

向栩、柴荣之事,是在“百行孝为先”和“以孝治天下”大背景下的畸形怪胎,不可为后世法。《资治通鉴》拒绝记载这两件事,证明司马光头脑清醒,治学严谨,是对后世负责任的,也说明倡导孝道不能走极端,真理跨过一步就是谬误。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