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南宋贤相,首推赵鼎。”赵鼎在北宋末年曾担任洛阳令,南宋绍兴初年曾两度为相。他为相时,处理军国大事显示出非凡的才能,使南宋一度出现中兴局面。《宋史》评价赵鼎“论中兴贤相,以鼎为称首”。
赵鼎一生忠贞爱国,刚正不阿,他对后辈的家教也十分严格,专门订立了《家训笔录》,训导子孙要立身忠孝、勤俭守业。
出仕洛阳 推崇“洛学”
赵鼎,字元镇,生于北宋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解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人。4岁时,其父去世;母亲樊氏乃大户人家出身,素有才学,在含辛茹苦抚养赵鼎的同时,还亲授他经史之学,使他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在樊氏的教导之下,赵鼎得以“通经史百家之书”,为日后从政打下了基础。
北宋崇宁五年(公元1106年),赵鼎中进士第,随后出任河南府洛阳令。任职期间,赵鼎理政有方,政绩突出。
洛阳是当时全国的文化中心,设有全国最高学府国子监,名相大儒云集于此。洛阳还是“洛学”的发源地。“洛学”以儒学为核心,将佛、道融入其中,旨在厘清天理与人欲的关系,规范人的行为。
赵鼎笃信“洛学”,出任洛阳令为其研究“洛学”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后来,赵鼎在南宋初年与宰相张浚一起推崇“洛学”,引擢“洛学”之士,为“洛学”的复兴吹响了号角。
南宋高宗时,赵鼎两度任宰相,他和岳飞一样力主抗金,反对议和,被称为南宋中兴贤相之首,与李纲、胡铨、李光并称为南宋四名臣。
家教严格 力倡廉勤
赵鼎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早期教育,反对溺爱孩子,家教十分严格。
“廉”“勤”最为赵鼎所重视,他强调“凡在仕宦,以廉勤为本,人之才性,各有长短,固难勉强,唯廉勤二字,人人可至”,训导子孙廉洁从业、勤俭守业,规划生计。
赵鼎强调养德修身,并把戒除恶习放在首位,强调“子孙所为不肖,败坏家风,仰主家者集诸位子弟堂前训饬,俾其改过,甚者影堂前庭训,再犯再庭训”。告诫子孙千万不要沾染赌博、酗酒、游手好闲、搬弄是非等不良习性,并要求知错能改。
赵鼎一再叮嘱家人要谦恭、宽厚,认为廉勤是对己的准则,和顺是待人接物的准则,“与人和则可以安身,可以远害矣”。
赵鼎一生忠贞爱国,他认为“忠”是为官者最重要的品质,并教育子孙后代若为官则忠于职守,敬畏岗位;要忠于朝廷,报效国家;要忠于祖训,承继宗功祖德;不要追名逐利、锱铢必较。
正身率下 治家严谨
赵鼎十分重视家风建设,为了能让子孙后代遵守家规家风,他专门订立《家训笔录》,教育子孙恪守道德,增长学识,正心修身,“子孙世守之,不得有违”。
《家训笔录》强调严谨治家,条款具体,如家庭成员口粮分配,“五岁以上,给三分之一;十岁以上,给半;十五岁以上,全给”。还指出家长要持心公平,子女婚嫁资送要有统一的定数。这些规定便于操作,减少了矛盾,保证了家人之间的和睦。
司马光在《家范》中对子孙辈的首要要求是孝。赵鼎在《家训笔录》第一条就提出“司马温公《家范》,可各录一本,时时一览,足以为法,不待吾一一言之”,要求子孙以孝悌为先。
赵鼎认为,长辈的言行对后辈的影响尤为深刻。他在《家训笔录》中指出“唯是主家者持心公平,无一毫欺隐,乃可率下。不可以久远不慎,致坏家风”,强调家长要以身作则、正身率下、憎爱不偏。
赵鼎认为节俭是人最高尚的行为,《家训笔录》强调,“古今遗法,子弟固有成书,其详不可概举,唯是节俭一事,最为美行。司马温公《训俭文》,人写一本,以为永远之法”,希望俭朴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
在赵鼎的严格规范和教育下,赵氏后裔无不以家规家训为立身做人之本,形成了忠孝、廉勤、清白的好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