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伊川县半坡镇孙村的贫困户孙银标又在盘算着养牛。村民们不明白,这个养鸡赔了钱、养羊也没赚到钱的贫困户还能折腾出什么名堂。而孙银标心里却铆着一股劲儿:“我不想穷一辈子,要致富就得拼一把。”
7月2日,洛阳日报社社长张留东带领部分党员干部到孙村开展帮扶对接,勉励孙银标:“你好好干,别怕难,再难也有政府,有咱驻村帮扶人员。”他深受鼓舞:“我得加油,争取早日翻身。”
走进孙银标家,破旧的房屋,简单的陈设,逼仄的羊圈,绘出了贫困的粗线条。
孙银标自幼患小儿麻痹症,走路比较吃力。为了维持生计,他跟着村里人到外面打工,学会了贴墙砖、铺地砖等技术。
孙银标年近40岁才结婚。夫妻俩生育了一对儿女,不幸的是,女儿患有脑瘫不会说话。虽然村里为他办了低保,但家庭的重担依然让孙银标不堪重负。有人建议孙银标多找政府要些救济,但他说要自食其力。
穷则思变。2009年,孙银标用打工赚的钱买了3000只鸡苗,购置了暖风炉、发电机等设备,在河滩空地建起了鸡舍,准备大干一场。
“养鸡不算特别累,但人得勤快。”在两年的养鸡过程中,孙银标在家和鸡舍间画出“两点一线”,饲料加工、消毒防疫他都忙个不停。然而,由于养殖技术不过关,加之鸡市行情走低,孙银标赔了5万多元后,只好作罢。
无奈之下,孙银标重新开始了打工生活。其间,他得空便打听致富项目,以期“东山再起”。
2012年,孙银标用积攒的1万多元,买回20只羔羊进行饲养。和养鸡相比,养羊在饲料和防疫上投入较少。养羊头一年,孙银标挣到了比打工更多的收入。
俗话说“家有千万,带毛的不算”。2014年以来,肉羊市场行情急转直下,加之疫情暴发,孙银标养羊勉强维持成本。
前不久,在建档立卡“回头看、再核实”过程中,孙银标不等不靠、自食其力的举动,让洛阳日报社派驻的驻村帮扶工作队成员深受感动。最近,驻村帮扶队员一方面帮他挑选稳定的致富项目,另一方面号召全村贫困户向他学习,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我打算减少养羊数量,并通过到户增收项目和互助社贷款筹资养牛。”孙银标盘算着,肉牛市场波动小、风险低、收益能够保障。此外,以前的鸡舍稍加改造,就能直接养牛,无须投资新建牛舍。“我是家中的顶梁柱。现在政府帮扶的力度这么大,自己再加把劲儿,估计明年脱贫问题不大。”孙银标说。
本报记者 姜明明 文/图
记者手记
精神不能贫困
在采访中,孙银标身残志坚、不等不靠、矢志脱贫的故事,令人肃然起敬。其实,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甘贫穷。一些贫困户之所以成为贫困户,物质匮乏固然是一方面,但缺乏脱贫致富的信心,缺乏敢拼敢干的勇气也是重要原因。
脱贫攻坚进入倒计时,只有调动贫困群众自身的积极性,脱贫的各项举措才能发挥最大功效。当前,一方面应该通过多种形式,对贫困户进行引导教育,使其挖掉精神上的“穷根”,首先克服精神上的贫困,摒弃等、靠、要的消极思想,激发脱贫的主体意识和内生动力;另一方面,应该强化政策引导,发展“一次投资、多年受益”的扶贫项目,有效防范化解市场风险,帮助贫困群众稳定脱贫。 (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