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01版)
你在看,人家在干;你在等,人家在行动。发展的差距就是这样形成的。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不能落实政策、落实得快与慢,决定着经济转型的快与慢、到位与否,这一点在洛阳也同样得到了印证。
比如,中信重工创新团队开发的矿山成套装备,出口“一带一路”国家110余台,产值近25亿元,利润等主要经营指标持续保持了行业领先;又如,中航锂电抢抓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市场机遇,针对性开发三元材料电池和金属壳电池,去年销售收入同比增长超过300%。这都充分说明,只要切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完全可以闯出一条具有洛阳特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路子。
也要看到“不落实”的苗头。有的把一般性工作、日常工作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事宜混在一起;有的照搬上级的,跟自身实际情况结合不准,症结没找到,方向不明确;有的存在“接不住”的问题,停留在“以文件落实文件”的层面;有的还存在“中梗阻”,导致“两头热、中间凉”。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否则就很可能“起个大早却赶个晚集”,留下历史性遗憾。
“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
我们的“1+N”政策框架集中了全市方方面面的智慧,初步解答了洛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等基本问题。下一步,要的是能把改革抓在手上、落到实处、干出成效的实干家,统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要拿出责任担当,全市上下要提振精神、敢于担当、攻坚克难,切实增强改革执行力,坚决打赢这场硬仗;要善于钻研创新,领导干部要带头把中央、省委、市委部署和改革文件精神学深悟透,在推进中准确领会,在实践中加深理解,找准问题、细化方案、精准着力、精准发力,做创造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行家里手;要广泛凝聚合力,充分调动各级干部、广大企业家和创新人才这三个“关键少数”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各方面的力量凝聚起来,形成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整体合力。
今天的改革,不只为了应对挑战,更是为了把握机遇;不只为了短期目标,更是为了图之长远;不只是时代要求,更是历史责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塑造的,是一个“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