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又要进入油用牡丹籽的成熟采摘期了。近年,我市油用牡丹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油用牡丹籽也连续多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然而,提前采、销油用牡丹籽等不当行为,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绊脚石”。业内人士提醒,牡丹产业健康发展,应避免采、销油用牡丹“早产籽”。
牡丹籽热销 收购商抢订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伊滨区庞村镇窑沟村,成片的油用牡丹均已结荚,五角星状的牡丹荚个个饱满,荚仓内的牡丹籽几欲破荚而出。牡丹荚有的呈青绿色,有的已微微泛黄,种植户告诉记者,颜色不同说明牡丹籽的成熟度不一,这里1400余亩的油用牡丹籽马上就能采收了。
虽然这些牡丹籽尚未成熟,但它们早已被抢订一空。作为这片牡丹田的主人,洛阳春亿牡丹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红宾最近一直在忙着为即将采收的牡丹籽找仓库,目前已找到1万多平方米的仓库,但因订单量太大,还有约1万平方米的储存缺口。
王红宾告诉记者,该公司种植的1万余亩油用牡丹已进入丰产期,今年预计产籽2000余吨。6月下旬,他就不断接到云南、重庆等地的订单,2000余吨牡丹籽已被抢订一空。由于市场需求量依旧很大,他计划向周边的散户收购牡丹籽作为补充,今年计划收购3000吨左右。
油用牡丹籽热销成为近两年我市牡丹产业发展的常态。市牡丹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从2010年开始,我市大力推广油用牡丹种植,目前全市油用牡丹种植总面积约15万亩,规模种植企业115家。油用牡丹栽植后,4年左右可进入丰产期。随着国家对油用牡丹种植的鼓励、推广,全国市场对油用牡丹籽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大。
“目前,我市每年产出的油用牡丹籽,有近80%销往外地,其余的内销。油用牡丹籽近两年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洛阳农林科学院花卉研究所所长、副调研员王占营说。
采销“早产籽” 不利产业发展
我市油用牡丹正处于从起步到发展壮大的关键时期,但提前采摘、销售“早产籽”的短视行为,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绊脚石”。
市牡丹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在6月油用牡丹籽生长时期,新安县一些专业种植户就收到了安徽亳州等地收购商的信息:欲在6月中下旬收购大量早产牡丹籽。这并非个别现象,因全国油用牡丹籽市场需求量大,收购商抢收牡丹籽,部分种植户因担心市场波动导致牡丹籽卖不上价或大量积压,只要有人收购便提前采摘、销售。
提前采收牡丹籽有何危害?王占营解释,油用牡丹籽的用途主要有两种,一是育苗,二是榨油。目前市场上大部分被收购的牡丹籽是用来育苗的。
用于育苗,“早产籽”的营养成分、有机质等含量低,不仅会降低出苗率,也会降低壮苗率。如果“早产籽”大规模地进入育苗市场,将拉低今后油用牡丹的整体质量。榨油方面,“早产籽”含油率低、出油率低,油品质不好,而且在储藏中容易发生霉变。因此,提前采收、销售油用牡丹籽,对整个牡丹产业来说,无异于杀鸡取卵,更会影响“洛阳油用牡丹”这一品牌的形象。
采摘宜分时 市场需引导
油用牡丹何时采摘合适?王占营说,通常来说,牡丹籽生长期100天左右,最适宜的采摘期一般在大暑节气前后(阳历7月20日以后)。不同区域采摘时间也有区别:我市近郊区域,在7月底至8月初采摘为宜;宜阳、新安、孟津等浅山区,适宜在8月5日左右开始采摘;洛宁、栾川等深山区,在8月10日左右可开始采摘。此外,果荚由绿转为蟹黄色,牡丹籽由黄色变为褐色、黑色时才可采收。
种植户提前采销牡丹籽,是担心市场波动风险卖不上价,如何破解这一难题?业内人士表示,目前不少种植户对油用牡丹市场认识不足,例如牡丹籽前期虽水分足、重量大,但单价较低,后期虽重量有所减小,但因质量高单价也高,因此相比提前采摘,整体经济效益并不会降低。
建议相关部门引导种植户科学采摘,同时加强对油用牡丹市场信息波动的监控,为种植户提供及时的市场动态信息。
目前,我市已有个别种植大户尝试与散户合作,约定在油用牡丹籽成熟之时,以一个时期内的市场最高价进行收购。相关部门可对此模式进行推广。
本报记者 赵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