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华网、《人民日报》、《河南日报》等媒体先后发表或刊发关于我市90后剪纸艺人畅杨杨传承创新剪纸艺术的报道,将其称为“90后剪纸工匠”。当90后的青春标签与“工匠精神”的时代呼唤联系在一起时,畅杨杨被媒体聚焦就不难理解了。
著名社会学者廉思在《当代中国青年诉求的变迁》中说;“纵观中国数千年历史,从来没有哪一代人像当代中国青年一样,成长在如此复杂多变的社会思潮之中。”言下之意,在多元价值的碰撞下,很多青年迷失了前进的方向,做事变得急功近利,热爱本职、兢兢业业、追求卓越等优秀素养逐渐变成了“奢侈品”。
这样去看,90后畅杨杨对剪纸表现出的痴迷、专注、坚持、细致的“工匠精神”,的确难能可贵。在不少人印象中,工匠似乎都是中老年人,“工匠精神”好像也离青年人比较远。事实上,“工匠精神”最需要从青年一代开始培育,尽管年轻人常常被贴上做事毛躁、要求不高、差不多就行的标签,但如果他们懂得为自己从事的职业加上专注和坚持,同样可能会无往而不胜,且前程更为远大。
联想起最近爆红的一位日本“国宝级匠人”,人们可能会更有感触。新津春子,日本东京羽田国际机场保洁员,出生在中国,17岁以前在中国长大。她可以对80多种清洁剂的使用方法倒背如流,也能够快速分析污渍产生的原因和组成成分,在她和同事的努力下,已经服役85年的东京羽田机场连续4年获评“世界上最干净的机场”。
新津春子将一个普通人可能达到的高度明白无误地展现在公众面前,她的经历可复制性很大,她的故事并不是天才般灵光一现的神来之笔,而是扎根于现实,一点一滴、长年累月的努力,跟天赋无关,更跟学历无关,只要愿意,谁都可能成为她这样的“国宝级匠人”。
尤其需要告诉青年人的是,“工匠精神”并不只属于专家或社会精英,同样也属于普通大众,存在于各行各业。作为个人,你可能无法改变环境,但你总是可以改变自己的,少一些抱怨,多一些担当,你也可以像畅杨杨、新津春子一样在平凡的岗位上注入不平凡的“工匠精神”;你也不一定要急着成为大师、大家,而是要用“工匠精神”滋养灵魂、锤炼心性、养成习惯,你的未来才会有理想“做伴”和匠心“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