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宏卿
韩愈(公元768年至公元824年),字退之,祖籍今孟县,生于洛阳。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韩昌黎集》。
韩愈,唐德宗贞元八年(公元792年)中进士;贞元末年,因关中大旱,上疏请免赋税,得罪权贵被贬为山阴令;宪宗时,随宰相裴度平叛有功,授刑部侍郎;后又因谏迎佛骨,触怒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穆宗时召回长安,官终吏部侍郎。
酷爱儒学 视野宽广
韩愈幼年时代的生活是坎坷的:三岁丧父,跟随兄长韩会生活,兄长被贬官至今广东韶关后不久病逝,其由嫂子抚养长大。
贞元二年(公元786年),十八岁的韩愈进京参加进士考试,一连三次均失败,直至贞元八年(公元792年)第四次进士考试才考取。之后他在长安求仕,拜谒权贵,可谓“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剩灸,处处潜悲辛”。直到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才混上节度使观察推官这个小官位,干了几年后,心灰意冷的韩愈身心俱疲,辞官回到洛阳。
韩愈到洛阳后,一方面刻苦攻读儒家经典,另一方面广交天下朋友。在家乡,他心情高兴,“一室之内,可以自娱”,利用空闲时间,游龙门、登嵩山,涉伊、洛,著名的诗作《山石》即写于此时。
直言敢谏 多次被贬
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不久,陕西大旱,百姓缺粮,四处乞讨,韩愈以一篇《御史台上论天旱大饥状》批评朝廷不作为,被贬至今广东阳山做县令。
元和元年(公元806年),韩愈被召回长安。四年后,他随裴度讨伐淮西叛乱。因力量悬殊,裴度主张集县兵于一役,韩愈反对,说:“我们应先派少数兵力骚扰敌军,敌必攻我,然后佯败,并以主力攻敌之老巢,贼兵必败。”裴度采纳了韩愈的建议,消灭了叛军。韩愈的军事才能受到赞赏,被升迁为刑部侍郎。
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崇信佛教的宪宗,将凤翔法门寺的佛骨隆重迎入京城。韩愈写了篇《谏迎佛骨表》,以尖锐的语言评论佛教,对迎骨之举,建议将佛骨“付之水火”。此疏一上,宪宗大怒,要求立即将韩愈处死。宰相裴度极力为韩愈申辩,说杀了他,以后谁还敢谏言呢?宪宗将韩愈贬为潮州刺史。
文以载道 诗重创新
韩愈是一代文豪,倡导“道统”和“文统”,提倡“文以载道”,诗贵创新。在文学方面,他的诗歌和文章均取得丰硕成果,昂然立于唐宋八大家之首位。
韩愈的诗,虽被他认为是“余事”之作,但均气势雄放和意象诡奇,有“以文为诗”的特点。在创新方面,他尤为突出:在他的文集里,碑志最多,在三十卷中占十二卷,诗书序占十四卷,杂著四卷。他的杂说尤为读者重视,如《杂说四》:“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韩愈一生为国为民、为诗为文、为师为友,皆为楷模。长庆四年,韩愈(公元824年)病逝,死后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