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贞富
霍村,位于孟津县麻屯镇西部的金谷水之滨,是由众多的古窑院组成的古老山村。村内外大片的薰衣草,将这个古山村装扮成一个风物独特的美丽世界。
神丘遍生薰衣草
元朝杨维桢《金谷步障歌》云:“金谷水脉银河流,金谷峙据三神丘。”所谓“三神丘”是对金谷水流域的菩提原、离水原等多处高地的统称。这些高地之间是山谷和溪流,古风浓郁的霍村,就分布在山谷中。原上和溪水边,则种植了大片的薰衣草。
薰衣草,在西晋时已作为蔬菜和香料传至洛阳,当时的名字叫“云薇”。《拾遗记》说,云薇,又名云芝,共有三种。其中,紫色的繁衍得最好,春天铺陈枝叶,夏季葱茏茂密,秋天繁荣旺盛,冬天气味芳香。而最初种植云薇的皇家园林,就位于邙山地区。而位于邙山西部的金谷水流域,是金谷园等贵族园林区,与皇家园林一样,也种植这些奇花异草。将云薇等香料碾碎,就制成了女婢们常用的香尘。牡牧诗曰:“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香尘”成了金谷园永远的记忆。
李根柱是孟津著名文化学者,他多年前对古文献进行认真研究后,提出云薇就是薰衣草,并认为霍村一带为金谷园旧址,这里适宜薰衣草的种植。同时,他在霍村一带找到了野生薰衣草。他的观点引起了政府的重视,经反复论证后,决定从台湾引种薰衣草,并在霍村种植成功。同时,人们利用薰衣草,发展养蜂业,并制作香水、精油、薰衣草果酱、薰衣草茶等各种产品,使这个古老的山村呈现出勃勃的生机。
且道霍村古窑洞
窑洞民居是由史前文化时期的穴居、半穴居发展而来的。霍村窑洞民居是洛阳现存较大的窑洞民居群之一,目前仍在使用。霍村一带的山原,皆是黄土堆积,土质坚硬且深厚、力学性能好,山原地势也较为平坦,这为窑洞开挖创造了有利条件。
霍村现存近百个窑院,形式多种多样。按其建造材料区分,主要有土窑洞和砖窑洞两个类型。土窑洞是人们利用黄土的特性,直接挖洞造室修建而成的。在土窑洞基础上,窑洞口部用青砖包砌,室内用青砖铺地与砌筑墙面,称为砖窑洞。
这里的窑洞,按其建筑形式,可分为十多种,按大类可分为三大种。即靠山窑、天井窑院、房洞窑。
靠山窑,也叫靠崖窑,它是在山畔、沟边,利用崖势,先将崖面削平,然后开凿窑洞。这种窑又分为窑间窑、间墙窑、楼窑等。窑间窑是充分利用黄土层的一种窑洞,先挖一个五尺的拱形空间,在门洞之后再挖高六尺、宽九尺的拱形窑洞体。间墙窑不必先考虑门洞,而是根据所需的窑洞高度、宽度再挖,然后用砖垒砌窑间墙,封好门洞后,墙上留门窗。楼窑是在窑洞之上,再挖一层或两层窑洞。
天井窑院,又称地坑窑,先将平地挖一个长方形的大坑,将坑内四面削成崖面,然后在四面崖上挖窑洞,并在一边修一个长坡径道或斜洞子,直通原面,作为人行道。
房洞窑,是将房屋和窑洞结合的窑,一般为两进院,前院是砖木结构的四合院。后院为窑洞院。
霍村除广种薰衣草外,多古树、绿竹。“遥看一遍攒云树,近看千家散花竹”,一座座院落隐藏于地下,只有一丛丛绿树伸出地表,构成了独特的地下村庄。
金谷书院说名儒
霍村最大的窑院建筑群,是金谷书院。这个大院是洛阳现存最复杂的窑院之一,为清朝咸丰年间建筑。
金谷书院的初建者是韩国梓、韩国荣、韩国盈三兄弟。其三人在民国高祐的《洛阳人物志》中有传记。韩国梓是举人,韩国荣是贡生,韩国盈也是举人,这三人都是当时的名儒,韩家又广有钱财,因此在霍村创立了著名的金谷书院。
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捻军开始纵横豫西,一度攻占巩县(今巩义)县城。清政府颁布“坚壁清垒法”,令各乡富豪广修村寨,兴办团练,以御捻军。韩氏三兄弟对金谷书院进行扩建,使其成为大型坞堡式建筑。该院平常为教学之所,战乱时全村人全部进入该院躲避。霍村组织了民团,以防不测。
大院的山门由石头建造,上有高大的门楼。进入山门,为带两个跨院的三进式天井窑院。窑院之顶,另建有城墙式围墙,并有城堞,当时在城墙上放有火炮。大院的东跨院,最里边的一个窑院,有厨窑、柴草窑、粮窑、井窑、磨窑等。这个大院中,还有一条暗道,通往村外,外敌一旦入侵,村民可以随时撤退。
金谷书院培养了大批人才,人们尊称韩国梓、韩国荣、韩国盈三兄弟为韩大先生、二先生、三先生。《洛阳人物志》说,金谷书院“所成就多名士”,“济济称盛”。韩国荣之子韩胪云,是光绪末年贡生,民国初年的众议员。当时,洛阳籍的众议员共两人,另一个是林东郊,他也曾求学于金谷书院。林东郊《爱日草庐诗草》中,反复提到的“韩园”就是金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