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年代的人都爱好读什么书?他们有什么样的阅读特点?今天,我们先讲讲“50后”。
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现在的年龄从57岁横跨到66岁。他们有的还在工作岗位上辛勤耕耘,有的则已退休,有了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50后”在阅读中呈现出哪些特点?他们对于阅读又有什么样的期待呢?
最珍惜读书机会的一代人
作为“50后”,海豚出版社社长俞晓群认为,由于时代的原因,在接受知识和教育的早期阶段,大多数“50后”没机会坐在教室里安静地读书,而是上山下乡,再加上书籍资源并不如现在丰富,他们只能在辛苦的劳动之余,挤出时间去阅读。因此,“50后”是特别珍惜读书机会的一代人。
俞晓群说:“‘50’后的读书热情,放在今天来看都很惊人。同时,‘50后’对于自己后代在读书上面的投资热情是巨大的,在子女教育上特别舍得花钱,这也是有一种补偿心理的。”
时至今天,中国出版集团原总裁聂震宁印象最深的,还是当年在广西一个村子里当知青时如饥似渴的读书记忆。“我有一个同学家中藏书很多,所以我们有机会看到不少好书。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有了更好的读书条件,对于阅读的热情,还是当年为了读书请‘病假’不出工的那股子劲儿。”聂震宁说。
而且与同龄人相比,那些青年时期便懂得读书益处并刻苦读书的一批人,往往能取得更为突出的成就。
爱读长篇小说,对书的判断标准较单一
在聂震宁看来,“50后”无论文化层次的差异性有多大,爱读长篇小说是一个相对比较明显的特点。
“这一点与当时小说的阅读比较普及有关,比如《红岩》《林海雪原》《青春之歌》《三家巷》《艳阳天》,稍有点儿文化的年轻人都希望能找来看看,还有的会抄下来。”聂震宁说,“20世纪70年代末,人民文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等重印一批中外文学名著和汉译世界学术名著,解决‘文革’造成的书荒,读者蜂拥而至,连夜排队购书,其中大多数就是‘50后’。”
“很多‘50后’对于读书还存在一种现象,那就是态度很冷静,而且会倾向于用“好”或“坏”来评判一本书。比方说,很多‘50后’就会认为,读古典名著是好的,但对一些更前卫的书,可能就不容易接受。”俞晓群分析说,现在许多“50后”还喜欢反复看一本老书,因为他们认为老书耐看,每看一遍都让人仿佛回到青春年代。
专门出版给“50后”的精品书不多
在聂震宁看来,现在的新书,面向“50后”读者的还是偏少,因此对“50后”读者的感召力不够。
“有一回著名作家梁晓声就跟我感慨地说,知道他最多的读者,还是社区里的中老年读者,因为他写的事他们最熟悉,用的也是他们所熟悉的表达方式。这说明,新书中适合‘50后’的还是少,很多仅仅是经典的再版重印,真正专门出版给‘50后’的精品书不多。”聂震宁说。
通常而言,“50后”可掌控的业余时间多,精力也还跟得上,这个群体的阅读热情和愿望还是很大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50后”的视力在下降。“有的新书排的字号太小太密或是太花哨,也影响了这个年龄层次读者购书和阅读的热情。”聂震宁说。
俞晓群从出版社的销售数据中发现,“50后”的购书活跃度在下降,“一方面是现在更多的书通过网络渠道销售,‘50后’网上购书的相对较少;另一方面,也与适合他们的新书不多有关系”。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