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公的苦心经营下,周初那种暗潮涌动的局面得到了彻底改变。
1965年,陕西省宝鸡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一个废品收购站收购了一件西周早期青铜器。十年之后,文物学家马承源在器底内胆发现了铭文。让他吃惊的是,铭文中有“中国”二字。这就是铸造于西周成王五年的,国家明令禁止出国展出的六十四件国宝级文物之一的何尊。铭文中的“中国”指的是西周东都洛邑。
在古代中国人的心目中,天命只能降于处于天下的中心——“中国”的王者。洛邑正是商周时代的天下中心。周武王回到镐京后,希望能在洛邑修建新都。周公摄政的第五年,周人营建了东都洛邑。洛邑建成后,周人举行了隆重的落成仪式,命名为成周,意思是周人的建国大业最终完成。周成王七年,周公在成周举行了隆重的仪式,还政成王,履行了自己的诺言。
在汉朝人所作的《尚书大传》中,称摄政的七年里,周公“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至此,周王朝已稳如磐石。
周公在摄政的七年中,为西周王朝奠定了大政方针。
经过周公摄政,西周王朝确立了天命无常、敬德保民的思想;经过周公摄政,西周王朝建立了分封制,向一个地域国家迈进;经过周公摄政,西周王朝建立了宗法制,创立了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经过周公摄政,西周王朝建立了礼仪制度,华夏文明从此被打上了礼乐文明的烙印。周公去世后,周成王将他和祖父周文王葬在一起,表明自己不敢以周公为臣。
周公所遗留的政治、文化遗产是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主要资源。孔子之后的一千五百年间,中国文化一直以周孔并称,既表明周公与孔子一脉相承的联系,又充分显示出周公享有的重要文化地位。历史学家杨向奎说:“没有周公,不会有武王灭殷后的一统天下;没有周公,不会有传世的礼乐文明;没有周公,就没有儒家的历史渊源;没有儒家,中国传统的文明可能是另一种精神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