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池月光
和朋友吃饭,几杯啤酒下肚,他叹口气说:“真是‘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呀!前几天,我开车右转,撞了一辆闯红灯的电动车,赔了快一千块钱,当时谁也不知道呀,怎么现在闹得同事、朋友甚至连邻居都知道了?”
谚语“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意思是说,好事情不容易传扬,坏事情却往往传得很快。
《西游记》第七十三回,孙悟空斗不过千眼蜈蚣精,受黎山老母指点,去请毗蓝婆。一见悟空,毗蓝婆就说:“大圣,失迎了,你从哪里来的?”悟空觉得很奇怪,这老婆子从没见过我,怎么就认识我?于是问:“你怎么就认得我是大圣?”毗蓝婆嘿嘿一笑:“你当年大闹天宫时,普地里传了你的形象,谁人不知,哪个不识。”悟空立马郁闷了:“正是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像我如今皈正佛门,你就不晓得了?”毗蓝婆很意外:“几时皈正?恭喜!恭喜!”
从来没见过悟空的毗蓝婆只知道大闹天宫、被如来压在五行山下的孙悟空,却不知道皈依保唐僧的美猴王,可见,“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同样适用于神仙界。
为什么会出现“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
一些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的大脑有个“负面偏好”机制,使得大脑对令人不快的消息更为敏感,并认为坏消息比好消息重要,负面信息就会让人产生更多的注意、更彻底的分析以及更广泛的联想。你肯定有过这样的经历:别人说你一箩筐的好话,你记住的或许不多,但是别人说你一句坏话,你一定久久难忘。
相对于“发现和宣扬别人的优点”来说,人们往往更乐于“发现和宣扬别人的短处”,使我们更愿意接受和消费负面消息,继而体会到置身事外的“幸运感”和“优越感”,这其实是一种 人性的不完美。那么我们如何面对这种人性的不完美呢?
只有洁身自好,才能避免因“恶事传千里”带给自己的影响。
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时,人们买些当地的绢帕、麻菇、线香等土特产送他,他没有接受,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表明心迹:“绢帕麻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指百姓)话短长。”同是明朝时,嘉兴知府杨继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一次,一名太监经过这里,向他索要贿赂,他打开府库,说:“钱都在这儿,随你来拿,不过你要给我领取库金的官府印券。”太监怏怏走了,回京后,在明英宗面前中伤他。英宗问道:“你说的莫非是不私一钱的知府杨继宗吗?”太监听后,再也不敢说杨继宗的坏话。
那么,怎么面对“好事不出门”呢?其实,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善行不为他人所了解,也不会不高兴,有这样的修养,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君子。因此,好事出不了门也别急,是金子总会发光,时间到了,你做的“好事”总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南宋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写得好: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