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出敦煌,沿着古丝路路线,新华社“一带一路全球行”报道团日前抵达新疆东大门、丝路重镇哈密市。
洛阳被认为是丝绸之路东方起点,东汉时期班超重新打通西域功不可没。但您或许不知道,正是由于班超在新疆哈密的一场成功战役,才成全了他为国建功的梦想。
榆树泉传说在敦煌流传
古丝路从洛阳出发,一路向西,在敦煌分为南北两道。阳关和玉门关分别是把守这两条古丝路分支的军事要塞。
阳关留给现代人的遐想,来自唐代诗人王维吟咏的“西出阳关无故人”。历史上,东汉班超携36名勇士出使西域,正是在这里扬起马蹄奔腾西去。而班超守望西域三十一年,晚年上书皇帝说“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之后才有了他晚年归葬洛阳。
当地至今流传着班超与榆树泉的传说。
相传当年,班超从西域返回中原,途经玉门关之西40公里处时,挖地成泉,并栽两棵榆树,命名为榆树泉。几年后,班超再次经过此处,只见泉边两棵榆树已是一片绿荫,更引得一对胡人夫妇看守,于是在此处建设驿站。后来,由于战争,驿站被毁,榆树被砍,泉眼被埋,成为一片废墟,但班超开掘榆树泉和胡人夫妇看守的传说流传下来,为敦煌留下了一抹带有“洛阳味道”的丝路印记。
哈密成就班超传奇故事
“古时候洛阳来的班超,在哈密这里打过仗呢!”当地宣传部门负责人说。在东汉初年,西域诸国被北匈奴所控制,失去了与中央王朝的联系。北匈奴得到西域的人力、物力后,屡次进犯河西诸郡,使得边民不堪其苦。
公元73年,东汉名将窦固等人出兵攻打北匈奴,班超投笔从戎后第一次随军出征,在军中任假司马。他率兵进攻伊吾(今新疆哈密西四堡),在蒲类海(今哈密巴里坤湖)与北匈奴交战,斩获甚多。凭借这一成功战役赢得了窦固的赏识和信任,窦固才决定派班超出使西域,也就有了后来班超36人定西域的传奇故事。
在哈密北部约60公里的天山顶有一座天山庙,据说班超当年正是在此处附近穿越,征战北匈奴立下赫赫战功。新塑的班超全身像屹立山巅,威武豪迈,成为天山新景。
产业合作让哈密与洛阳结新缘
如今,哈密与洛阳有了新的交集——作为河南的援疆项目,洛阳中船重工第七二五研究所在哈密地区建设了风电叶片生产项目。
“哈密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洛阳企业的帮助。”该负责人说,2011年5月,在河南省援疆指挥部的协调下,新疆双瑞风电叶片有限公司正式进驻哈密工业园区。仅过了1年零2个月,第一支叶片就成功下线,填补了哈密地区批量生产2兆瓦风电叶片的空白。
时下,该项目所生产的风电叶片除满足新疆及甘肃酒泉、瓜州的风电设备需求外,还出口美国、德国等国家,成为七二五所产品挺进“一带一路”的重要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