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每百户家庭汽车保有量达到20辆时,通常被看作进入汽车社会。截至2015年年底,中国机动车保有量已达2.79亿辆,平均每百户家庭已拥有31辆私家车,北京、成都、深圳等城市更是超过60辆。不过,汽车带给国人便捷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小的烦恼。道路拥堵、乱开乱停等现象考验着社会的文明水平与管理能力。如何让汽车社会更文明,是值得高速发展的汽车行业停下来思考的问题。
1 驾车陋习频频引发“路怒”
“入国不驰,入里必式”“国中以策彗恤勿驱,尘不出轨”——《礼记》中记录的这项“交通规则”,意为在城市道路上驾驭马车等车辆的时候不能奔驰,不能扬起尘土。这与现代交通文明的原则一脉相承。
不过,飞奔进入汽车社会的中国司机,未必瞧得上“入国不驰”的速度。随意变道、向车窗外扔垃圾、驾车打手机、开斗气车、不系安全带、乱鸣笛、不礼让斑马线、滥用远光灯、车辆乱停乱放……如今,在城市中开车上路,难免会遇到上述交通陋习。有的驾车者原本规规矩矩,由于长期被恼人的不文明行为激怒,以致患上了“路怒症”,一坐进驾驶室就“怒火中烧”。
今年3月,广东东莞一名车主故意撞翻前方强行变道的汽车。事后,这名车主称这已经是他撞过的第7辆车,而且一般都是别人全责才会撞上去。这一“马路侠客”般的壮举,引发了关于文明驾驶的规则与道德之辩。
去年发生在成都街头的“暴力殴打女司机”事件,同样是一起因“路怒”而引发的极端事件。值得一提的是,新闻历经多次“反转”,尽管男司机打人确实违法,但女司机多次突然变道、“劣迹斑斑”的驾驶行为依然遭到网民的一致声讨,由此可见舆论对于驾车陋习的恶感之深。
在快速前行的汽车社会中,我们的文明与素养如何跟上飞奔的车轮?
2 交通问题考验规划管理
车流的灯光宛如长河,闪耀和流动在每一个回家的夜晚。在这个繁荣与动人的景象中,驾驶者的公共意识和觉悟却仍显苍白。经济学家梁小民谈道:“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有一个汽车梦。但是,关注汽车文明的人远比希望实现汽车梦的人少得多。如果绝大多数人不关心汽车文明,汽车梦一旦实现,就将意味着一场灾难的降临,个人的非理性行为将导致社会的非理性状态。”
我国的汽车文明建设为何迟迟跟不上汽车社会的发展速度?有专家认为,这是由于机动化与城市化发展速度脱节所致。在欧美国家,汽车化过程基本是在城市化完成之后才逐渐发展的,经历了比较长的时间。我国所面临的问题是,城市化进程还没有完成,机动化就已来临。
城市化与机动化的矛盾,突出体现在道路规划上。一些城市缺乏科学规划,道路建设滞后,公交分担率低,道路、停车供需矛盾突出。一些地方注重短期建设,忽视长期影响,新建、改建、扩建工程不进行交通影响评价,造成一些道路交通拥堵“瓶颈”和安全隐患路段。
有关专家认为,目前我国道路资源日益稀缺,行人与车争抢路权的矛盾加剧。解决交通问题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如何解决,考验管理者的智慧。
由中国社科院出版的《汽车社会蓝皮书》则提出,汽车社会的管理目标不是让人不买车、不开车,而是从人本的角度出发,寻找更公平、更有效率的治本之策,建立起包括普通市民在内的、由各利益集团共同参与、监督的城市交通决策及管理机制。
3 立法执法理应刚柔并济
文明的汽车社会,离不开高素质的驾驶者、人性化的交规和严厉的法律。
交通文明的建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在交通事故当中,人的因素占80%以上。要提升交通文明水平,改变人的行为是关键,需增强群众特别是广大驾驶人的交通文明意识,让他们做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道路才能畅通。
从今年4月起,驾照新规施行。除外界关注的小汽车自学直考、自主约考等便民措施外,新规对于驾车人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其中,只要是在实习期内发生的交通违法行为,无论什么时间处理,记满12分都会被注销驾驶证。
日前,安徽桐城六尺巷的“空白罚单”引发网络热议。一名车主从南京开车到桐城办事,在六尺巷收到一张特殊的违法停车告知单,没有扣分、罚款,而是一条温馨提示:“前面有停车场,下次注意。”
事实上,交通法规的惩罚措施只是手段,目的是为了减少违法的不文明行为。专家建议,对明显阻碍交通的行为,要严管严罚,但也要根据实情科学执法,执法者和车主们不应该是“躲猫猫式”游戏。“驱走”懒政,创新执法应是第一步。六尺巷交警春风化雨的执法方式之所以被频频点赞,就是在于其以人为本、释放善意。如此这般,才能更好地赢得违规者的尊重与自觉遵守法规,实现执法的“初心”。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
国外怎么治“路怒”?
德国
对于“路怒”司机,德国交管部门明确规定:用言辞和手势辱骂他人,属于侮辱他人的犯罪行为;如果按喇叭、用灯晃、不顾车距紧逼前车,根据情节轻重可视为违反交通规则或违法犯罪。不论做出哪种过激举动,罚款自不必说,严重的可能会有牢狱之灾。
按照德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规定,时速越高,距离前车越近,处罚力度越大。例如,若时速160公里,距离前车小于8米,驾驶者将面临罚款400欧元、扣4分、吊销驾照3个月的处罚。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对“路怒症”的处罚常常是数罪并罚,不少涉事人面临多项起诉,甚至包括谋杀罪。
在新南威尔士州,任何人驾车追逼另一司机或对其他驾车者进行恐吓威胁、施暴欺凌都属严重罪行,有可能被判最长5年监禁及最高10万澳元(1澳元约合5元人民币)的罚款,还会被取消驾驶资格。如果发生人身伤害行为,惩罚会更严厉。
俄罗斯
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5月30日签署“关于危险驾驶”的法规,界定在交通繁忙时无故变换车道、跟车时没有保持安全距离、不必要地突然制动、故意阻挡超车等6项驾驶行为构成危险驾驶。
俄第一副总理舒瓦洛夫说,该法规为行政法规,日后还将出台涉及罚款的补充法规。 (本报综合)
“路怒心理”怎么破?
不少人平素生活中温文尔雅,但一开起车来就容易急躁。有研究显示,心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路怒”的发作概率。首先就是改变引发“路怒”的思想。有这样几种想法容易引发“路怒”:个人化——“他故意挡我的路”;灾难化——“差点要了我的命”;过度归纳——“人都是这样,没希望了”;违反标准——“人们应该走路时看着点”。如果能避免这些想法,情绪就会平静得多。当觉得自己快要发怒时,试着放松放松,遇到问题时多想想解决办法而不是抱怨。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