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意境开阔。”“60后”见证了国家的大变革,也充分享受到改革开放成果。如今的他们正值中年,他们都读哪些书?有哪些读书习惯?又有哪些心得体会呢?
从“三红”到经典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高尚的人谈话。
作为资深媒体人,1967年出生的高严,在不同人生阶段,“和高尚的人谈话”的状态有哪些差异?
“在上大学之前,阅读的主要是一些传统的红色经典,比如‘三红’,就是《红岩》《红日》《红旗谱》,还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高严说,“上大学后,正值国家改革开放,对新知识非常渴望,阅读书目也日益增多,不仅读台湾的三毛和琼瑶,还看一些外国文学作品,比如《红与黑》《简·爱》《少年维特之烦恼》《静静的顿河》《源氏物语》《德伯家的苔丝》,还有《百年孤独》等。”
被问及这些年阅读的书目,最喜欢的是哪部作品时,高严回答:“还是我国的四大名著读起来最有味道,虽然已经读过多遍,但意犹未尽。”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这一代人,大多数都有着强烈的求知欲。
捧读纸质书是惬意的事
伴随着电子阅读的兴起,当人们越来越喜欢用“碎片化”的时间来阅读时,“60后”读者仍偏爱深度阅读。
“我其实也在手机上下载了读书应用软件,但还是不习惯这样读书。”家住北京海淀区的胡先生展示了他下载的几个读书应用软件,“我还是更喜欢读纸质书”。
胡先生现在还保持着在图书馆借书、读书的习惯。对于胡先生这样的“60后”而言,他们更喜欢沉下心来读一本纸质书,能捧着一本书读是很惬意的事情。
“我每天读一到两个小时的书,也是偏重于读纸质书。我认可经典的价值,也不排斥畅销书。”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孙利军表示,“但是阅读习惯不是绝对化的,一个年代的不同年龄段读书也有差异。”
阅读不再有功利目的
“现在步入中年,反而更加珍惜难得的阅读生活,并通过生活与书本的‘互证’来领悟人生的真谛。”“60后”作家蔡骥鸣说。
《2016全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60后”对读物的挑剔程度要远大于青少年,主要表现在宁缺毋滥,也就是说,不合口味的作品不读,平庸无聊的作品不读,荒诞虚构的作品少读。
蔡骥鸣认为,现代社会,读书的方式很多,可以读纸质的,也可以通过网络读,只要是健康的、积极的、思想深刻的、知识丰富的、有审美意味的、发人深省的,都值得阅读。
有人说,“60后”一旦爱上阅读,就难以再告别阅读。无论生活发生什么重大变化,无论人生遇到什么重大波折,都不大可能从根本上影响“60后”的阅读生活。对此,蔡骥鸣表示:“我们这个年代的人已经把阅读当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不再有功利目的,阅读也因此更有可能回复其本位。”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