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9版:人文河洛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简体 繁体
2016年8月26日 星期

匾额修复:疗“伤”除“病” 重现神韵
□本报记者 常书香 实习生 高怡 文/图
    闂佺粯顨呴悧濠傖缚閸喓鐝堕柣妤€鐗婇~鏍煥濞戞瑧顣茬紒鈧崶顒佲挀闁惧浚鍋呴敍澶愭煙闊彃鍔滃┑顔哄€栫粙澶婎潩閼镐絻鍋侀梺鎼炲劘閸ㄧ粯鏅跺Δ鍛骇闁告劏鏅涢。鏌ユ煛閸繍妾х紒杈ㄧ箞瀵敻顢旈崱娆戞⒕婵炴垶妫戠粻鎾翅缚娴兼潙绠抽柛顐ゅ枑缂嶁偓闂佹寧绋戦惉濂搞€呴敃鈧~銏ゅ閻欌偓濡插鏌涢幒鏇犲牚闁逞屽厸濞村洤霉閸℃ɑ濮滈柤鎭掑劚閻忔鈧偣鍊涘▍锝夋偟濞戙垺鈷愭繝濠傚暙閸撹偐绱掑☉姗嗘Ф闁逞屽墾閹凤拷
    闂佽壈椴稿濠氭焾閹绢喗鍋ㄥù锝呭暟濡牓鏌ㄥ☉铏0379-65233520
除垢
补色

匾额是古建筑的“眼睛”,是一座建筑的标志和灵魂,也是不同时代社会成员价值取向的真实反映。然而,匾额在保存与传承过程中,历经风吹日晒,这些木质文物容易褪色、糟朽。在洛阳匾额博物馆,记者见到了一群为匾额“疗伤”老匠人。

1 风吹日晒,它们“伤势”不轻

“你看,这块匾额是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的,送匾人是湖南直隶桂阳州正堂加十级王,级别可不低!”记者见到55岁的伊滨区寇店镇朱窑村老木匠朱章锁时,他正用木条和绳子加固一块散架的“气冲牛斗”匾额。

和朱章锁一起冒着酷暑给匾额“治病”的,还有同镇的闫二旺、张小丑、高泽晨等。他们或持刻刀在新修补的地方进行雕刻,或拿着调色盒进行做旧补色。

洛阳匾额博物馆馆藏匾额2200余块,时间跨度从清代康熙年间一直到民国,品类包括功德声望、贞节贤孝、医德教泽、官府门第、喜寿诞庆、寺庙家祠、村寨店堂等,居国内各博物馆同类藏品前列。

“这些匾额集字、印、雕、色于一体,大都由书法名家或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题写,其中不乏书法艺术精品。同时,它们能够反映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民俗民风等,有补史证史的功能,是河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洛阳匾额博物馆馆长王支援说。

但因年代久远,大部分在民间保存的匾额“病”得不轻,部分匾额表面风化十分严重,材质腐朽,颜色褪变,漆皮卷曲起翘,字迹脱落,还有的木质自然裂隙和虫蛀现象严重,亟待修复。

2 精心疗“伤”,为匾额延续寿命

为保护好这批文化遗存,从去年10月起,洛阳匾额博物馆开始在民间寻找技术娴熟的老匠人。经牵线搭桥,朱章锁等有着几十年木工、雕刻等经验的老匠人被选中。

朱章锁说,他们十几岁就跟着村里的老师傅学习木工、漆工及彩绘等。匾额修复要经历保洁、补残、调色、装裱、加固、上漆等过程,由于匾额的材质和损坏程度不同,在每块匾额修复前,大家都要制订修复方案。

记者看到,张小丑正在修复的匾额字迹残缺,在洛阳匾额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帮助下,通过查找文献,找到缺失的字后,他先用木块在缺失位置修补,然后按照原有字体刻字。半个小时过去了,修补好的汉字与匾额上存留的汉字浑然一体。

匾额修复的原则是修旧如旧,在不破坏现存部分的基础上进行修复,匾额的形制、雕饰都要与史料“严丝合缝”,使其能够恢复以前的神韵。

修复用到的工具有板凿、斧头、锤子、电锯、刻刀等20余种,因每块匾额的雕饰不同,仅刻刀的尺寸就有十几种。

“在匾额修复中最难的部分就是雕刻,雕刻手法、技巧都要琢磨,有时候一块匾额要修复十来天才能完成。”朱章锁说。

3 这些匾额,有望明年展出

修复2000余块匾额,可是一个大工程。截至目前,朱章锁等人加班加点工作,已经成功修复500余块。

王支援说,原来洛阳匾额博物馆地方较小,不少匾额放在库房内无法展出。预计这些匾额能在明年全部完成修复。

“等正在进行装修的契约博物馆开馆后,将设置专门展厅,展出这些匾额,市民和外地游客届时可一睹它们的风采。”王支援说。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绿肥红瘦五月天月见草和锦带花芳容媲美关林景区 汉服展演
绿肥红瘦五月天月见草和锦带花芳容媲美关林景区 汉服展演

绿肥红瘦五月天

  • 1
  • 2
  • 3
  • 4
  • 5

≡ 聚焦河洛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河洛文苑 ≡

    ≡ 公益慈善 ≡

      ≡ 精彩生活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

        ≡ 摄影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