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位雨果奖获得者是科幻作家刘慈欣,北京时间8月21日,中国第二位雨果奖获得者诞生,她是80后“学霸”郝景芳。日前,刘慈欣、郝景芳同聚北京,共话科幻创作与未来。
谈创作
小说是现实的推演
郝景芳凭借《北京折叠》获得雨果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奖。
在《北京折叠》中,郝景芳构建了一个不同空间、不同阶层的北京,可像“变形金刚般折叠起来的城市”,却又“具有更为冷峻的现实感”。故事多源自自己的日常生活,记叙现实的人情冷暖。
郝景芳坦言,小说是现实的推演,“如果你愿意把目光放低一寸,就不可能看不见看似平的世界中的巨大鸿沟:另一些人生活在沉重的现实引力下,过着难以想象的生活”。而作品中的有些情节可以实现,有些不会。
“讲述未来,却有浓浓的现实感”,几乎是郝景芳书迷的共识。在郝景芳看来,纯文学主要关注现实空间,并表达现实空间;科幻或奇幻文学,则关注虚拟空间,也表达虚拟空间。她将自己的创作归结为介于两者之间的“无类型文学”,即关心现实空间,表达虚拟空间,在科幻设定之外,以大笔墨塑造人物、完善故事。
刘慈欣为郝景芳的《流浪苍穹》等多部作品点赞。他说,郝景芳的作品与其他科幻小说的不同之处在于:将主流科幻题材洒上一层诗意的阳光,叙事中既有古典的味道,又不乏前卫的感觉。
谈科幻圈
中国科幻作家队伍不稳定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曾是《科幻世界》主编姚海军对中国科幻文学新生力量现状的概括,他以此形容科幻文学新生力量的成长和现在的市场需求之间的不适应。
针对中国科幻圈现状,刘慈欣表示,“中国科幻仍处于不太成熟的阶段”,不过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一批“后新生代”科幻作家异军突起,他们不断地在想象力、实验性、思想性上进行突破,努力尝试并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随着《北京折叠》获得雨果奖,又一轮原创科幻潮在中国掀起。郝景芳直言,希望新一轮科幻潮可以缓解“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科幻圈现状。
目前中国科幻作家队伍很不稳定,科幻作者涌现很多,又离开很多。刘慈欣认为,专门的科幻小说杂志不多,稿费有限,科幻作者靠写科幻小说养家糊口并不容易。郝景芳说,她的创作始于2006年,不少国内科幻写作者都在静默中耕耘多年,期待更多志同者共同坚守。
“中国科幻文学还属于小众文学,高质量的科幻作品和有影响力的科幻作家相对匮乏。”刘慈欣认为,中国科幻文学要真正繁荣起来,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现在只是起点。
谈未来
即将推出现实主义长篇
“好的作品不能完全脱离现实而存在。”在郝景芳看来,直接书写的方式并不容易真实反映现实。相反,用一个遥远抽象的世界作为映照,反而能将现实照亮。这也是她未来创作中将继续探索的方向。
郝景芳的作品《去远方》《孤独深处》已于今年7月出版,其中《孤独深处》收录了雨果奖获奖小说《北京折叠》。这两部作品以细腻的文笔,形象深刻地塑造人物和故事,透露出对世界的冷峻洞察与理性思索。有读者表示,喜欢郝景芳的科幻小说还在于其作品中思想性、审美质感与可读性的统一。
细小的生活体验、琐碎事常带给郝景芳以触动和灵感。“比如,外出时与出租车司机攀谈,会了解到为了设法让孩子上幼儿园,他们一家曾昼夜排队;我还与卖麻辣烫的阿姨聊天,得知她的女儿在黑龙江上学,没办法来北京;工作中的一些细节也被我写进小说……”郝景芳说。
在她的书迷看来,这是郝景芳与众不同的科幻写作方式,希望未来看到更多有现实痕迹的科幻小说。郝景芳透露,她正在着手创作一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同时还有几个科幻短篇正在构思。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