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记者 孙勇 田宜龙
国际品牌咄咄逼人、国产品牌技不如人、各路资本纷纷抢滩、市场竞争风起云涌……
作为全省唯一以工业机器人为主的智能装备生产基地,洛阳机器人如何突破?怎样在这场火热的产业派对中争取领舞,演绎不一样的精彩,走出一条具有洛阳特色的机器人产业发展道路?
火热的产业,难得的机遇
机器人市场究竟有多热?
业内专家直言:企业热!市场热!地方热!
工信部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机器人企业数量从几年前的数百家,激增至目前的3400多家,仅去年中国就有36个城市把机器人产业列为重点发展项目,出台税收减免、信贷、技术等优惠政策,国内机器人行业呈现高歌猛进、蓬勃发展之势。
“机器人产业这么热,是否说明我们的产品就能完全满足市场需求呢?其实差得远呢!”我国机器人及机电一体化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蔡鹤皋在洛阳作专题讲座时坦言。
“目前国内工业机器人主要应用于规模化生产,如汽车、电子制造等行业,但在铸造、抛光等领域一直没有实现机器换人。这些市场空白期待填补。”8月23日,河南安装集团公司董事长黄克政介绍,通常,国际上用每万名工人机器人拥有量来衡量机器人普及水平。截至2015年年底的统计显示,我国每万名工人机器人拥有量为23台,德国为273台,日本、韩国则超过300台。
这一多一少,凸显了我国机器人广阔的市场前景。
“这对洛阳发展工业机器人来说,是难得的机遇。”蔡鹤皋院士认为,洛阳发展机器人产业有着多重优势:一方面,洛阳工业基础雄厚,高校、科研院所众多,工业研发和制造能力强,这为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另一方面,洛阳作为老工业基地,有很多企业面临着转型升级,对原有落后的产业进行升级需要大量的工业机器人,自身存在非常大的应用市场。 (下转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