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国务院扶贫办下发《关于解决扶贫工作中形式主义等问题的通知》,提出了六项具体要求,其中之一是要求完善驻村帮扶工作,防止“只转转、不用心”“只谈谈、不落地”,坚决杜绝“走读式”“挂名式”帮扶。
驻村帮扶中的一些形式主义等倾向性苗头性问题,的确值得警惕。在我市今年脱贫攻坚督查工作中,就发现一些驻村干部驻村时间少、对帮扶村基本情况不了解、站在扶贫户身边贫困群众都不认识等现象。
驻村帮扶,驻村只是手段,精准帮扶才是目的。让干部驻村,为的是让他们能够成为“村里人”,对贫困村、贫困户、贫困群众的生活状况、贫困程度和致贫原因,做到一清二楚,从而能够精准识别贫困对象、精准制定扶贫措施,并最终取得群众满意、能够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准扶贫成效。
但是,一旦驻村干部把驻村当成“走过场”,只是停留在“来过了,看过了”的层面,基本的工作都难以推进,更谈不上精准了。更为严重的是,到了要检验成效的时候,这样的驻村干部又可能用弄虚作假、“数字脱贫”等方法来应对检查,结果是一步错、步步错,最终影响脱贫攻坚进程,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
洛阳乡间有个词叫“下茬”,意思是一个人能放得下身段走进群众中,抓工作具体、干事有拼劲。对我们的驻村干部来说,要摒弃形式主义,就得能“下茬”,才能真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过一个多月,2016年就要结束了,现在已经到了检验今年扶贫成效、谋划明年扶贫措施的关键时期,此时尤其需要我们杜绝形式主义,敢“下茬”,真“下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