浇水、施肥、杀虫害、修剪枝叶……每天,他都会穿梭在孟津县送庄镇的一处田间地头,弯下腰来跟土地打交道,活脱脱一个“职业农民”。
他叫蔡玉良,原是孟津县一家国企的一名车间主任,手底下有100多人。2009年企业破产后,他外出务工,积累了一些创业本钱。“政府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很大,高品质农产品俏销。”在外务工期间,蔡玉良始终留意相关政策和市场形势,萌生了把“农民”当职业、靠种地来创业的念头。
2010年,蔡玉良返乡和几个朋友合伙在送庄镇十里村种植草莓、石榴等水果。“草莓能当饭吃吗,瞎折腾啥?”面对家人的疑虑,他却说:“出路是人走出来的。”
然而,天不遂人愿。2010年9月,80个大棚的草莓苗刚种上,一场龙卷风突然降临,大棚全部损坏,直接经济损失30余万元。当时,几个朋友打起了退堂鼓,他也身心俱疲。“谁的创业不带伤?”蔡玉良最终说服了朋友们坚持下去。
除了天灾,还有“人祸”。“刚种石榴树时,由于未对其采取防冻措施,不少树苗被冻死。”创业初期,钱没赚到,还倒贴了不少。
蔡玉良意识到,想搞现代农业,决不能再“靠天吃饭”。于是,他一头扎进田间地头,一边观察记录各类果树的生长情况,一边通过网络、书本自学专业知识,遇到难题就请教种植大户和推广站的技术员。最终,他总结出了一套从种植、管理、病虫害防治到成熟期采摘的科学管理方案,并获得7项专利。
不仅如此,蔡玉良还搭乘了“电商快车”,实现了线上、线下销售。2016年,他的农业园区电商销售额达600万元,占总销售额的30%。“有了电商,再没有一筐水果烂在地里了。”他说。
一人富不算富。如今,蔡玉良的农业园区占地1000亩,吸纳309户农户、带动1900多户农户种植草莓、樱桃、猕猴桃、袖珍西瓜等十余种水果。园区还安排70多名下岗职工、失地农民和残疾人就业,并开设有田间学校,为广大农民朋友普及高效农业科技知识,提升致富能力。
“农业这条路宽阔而漫长,有这么多农民朋友与我结伴而行,不孤独。”蔡玉良说,眼下,他正计划建设一个集种植、旅游、科普、娱乐于一体的农业观光园,把自己的创业“蛋糕”做得更大,让群众尝到更多甜头。
本报记者 姜明明 特约通讯员 李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