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群众是基层党建工作的核心任务之一。今年年初,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亚就做好今年基层党建工作强调,要以“河洛党建计划”巩固提升年为抓手,强化政治功能、服务功能“两大功能”,把强化政治功能、注重政治引领摆在首位,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困难、最忧虑、最急迫的实际问题,真正把惠民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今年以来,西工区加大基层党建工作保障力度,切实将基层党组织的功能转到服务上来,探索出了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有效路径,“人员往基层流动,政策向基层倾斜,资源往基层靠拢,服务向基层延伸”也成为该区基层党建工作的鲜活写照。
1 群众在哪里,党的服务工作就覆盖到哪里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麻绳最容易从细处断。越是情况复杂、基础薄弱的地方,越要健全党的组织、做好党的工作,确保全覆盖,固本强基,防止“木桶效应”。
对于基层而言,城市中曾经的无主管楼院就是情况复杂、基础薄弱的地方,比如西工区九都路104号院。这个小区位于九都路与临涧路交叉口,有两栋楼96户居民,因为是老旧小区,没有物业公司的管理,是典型的无主管楼院,管理混乱,治安也不是很好。小一名老住户在这个小区里一共丢了19辆自行车,小区内的摩托车、小汽车、井盖无一幸免,都在深夜丢过。这种状况持续了多年,终于在2014年有了彻底改观。
这一年,在街道党工委和社区的帮助下,小区内的老党员们集合起来,成立了党支部,开始带动群众尝试“党建引领、共同参与、居民自治”的管理模式。
党支部成立后,尤其是去年以来,小区建成了新的党员活动室和门卫室,为居民增添了新的健身器材,并在10名党员的带动下成立了自治委员会,在小区大门口将自治委员会的成员及其分包楼栋、联系方式公开,鼓励党员亮明身份、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发挥好带头作用,把党员的先进性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就这样,通过建立“社区设总支—楼院设支部—楼栋设小组”的三级党组织网络,把党支部扎根在楼院、居民当中。如今的104号院内管理井然有序、环境干净舒适,自行车再也没丢过。
以楼院党支部为依托夯实基层党建基础,在104号院效果显著。非独于此,凯旋西路67号院与之情况极为相似。67号院内有6栋居民楼160户居民,楼房老旧,道路破损,加上又是一破产单位的家属院,居住人口复杂,管理难度高。后来同样是在街道党工委和社区的帮助下,成立了楼院党支部,12名党员扎根在楼院、居民当中,带动群众对小区进行自治管理。如今在该小区内,党支部与居民已形成良性互动。
“从前都是各家‘干好分内事’,如今变成大家‘参与社区事’。”王城路街道党工委负责人说,家门口的党员活动室,通过党建引领的纽带,将社会治理的能量进一步激发出来。各党支部结合实际,遴选居民中有一定威望、热心党务工作和居民区工作的退休党员、居民区在职党员等,引领了社区的自治管理。
在西工区,一批批建在居民家门口的党建服务阵地应运而生,正是党建服务阵地继续下移,党建服务点延伸至居民区楼栋楼道,激活了基层党组织的“神经末梢”,打通了服务基层群众“最后一公里”。
2 服务到哪里,党的影响力就辐射到哪里
党员富有责任感,就能温暖一方群众;党组织充满战斗力,就有万家灯火的温馨。
基层党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依托,在这里扎营的党员干部,就是具体为民服务的“操盘手”。九都路104号院与凯旋西路67号院能够从“无主管楼院”走向“自治管理”,就是党员与基层党组织起到了关键作用。
马有卿,77岁,104号院党支部书记;李柏森,75岁,67号院党支部书记。这两个党支部内其他党员也多年近古稀,但就是这样一群老党员把基层千头万绪、任务繁重的工作给理顺了。
“有困难,找党员。”在不少小区,都亮出了这句平实的话语,这也成了党员对居民群众响亮的承诺。随着党建服务向基层拓展延伸,党员服务也实现了零距离贴近实际需求,贴近基层群众。
而在党员们看来,自从多了党员活动室,基层党组织有了更灵活的“耳”“嘴”和“腿”,服务群众的触角更灵敏了。“百姓动嘴,党员跑腿”成了常态。党员们常到活动室里坐一坐,和居民议事,解决他们的实际需求。
13年义务打扫小区卫生、整修照明灯、调解邻里矛盾、带领群众整修院内道路、资助考生、为军属家庭排忧解难、对院内生病住院老人悉心照顾、组织群众一起包粽子……正是一件件便民利民的暖心事,让这些老党员和基层党组织赢得了尊重、收获了感谢,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支支心系群众、甘于奉献的党员队伍,才使得睦邻友善、守望相助的传统风尚在居民群众中再次弘扬,也为社区自治、社会善治凝聚起“最大公约数”。
近年,西工区不断深挖基层“富矿”,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社会治理中的骨干作用,基层党建工作不断深化,彰显出新的特色。
西工区委组织部的负责同志告诉我们:“基层党组织和老党员们发挥的‘余光余热’,凸显了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社会治理中的主导作用,构建了社区楼院支部与网格无缝对接的格局,实现了社会治理从单一到共治、从封闭到开放、从粗放到精准的转变,绘就了一幅新形势下的社会和谐图。”
3 影响到哪里,党建工作水平提升就在哪里
对广大群众而言,基层干部和党组织就是践行群众路线的温度计。冷了、热了,群众都能第一时间感觉到。基层党建抓好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会加强。
今年,行署路社区4号院,供暖成为最热门的话题。这源于今年年初的党员大会上,在社区党总支征求意见时,居民反映说:“在这个家属院里住了几十年,冬季没有暖气,坐着看电视都要盖着被子,自己烧煤炉又脏又不安全。为了暖气跑了近5年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落实。希望今年能通过党组织,让居民用上暖气。”
这个小区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基础设施陈旧,至今还保留着很多平房,院内的39栋居民楼中只有7栋安装了供暖设施。面对复杂的情况,社区“大党委”及时出面,决定今年把落实供暖这件事作为社区头等大事来抓。在社区党组织干部和驻区单位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多次讨论和考察,终于与一家燃气供暖企业达成了协议,如今这项民心工程已经迈过了最艰难的阶段,有望实现今冬供暖。
基层党组织为居民办实事自然赢得了掌声和拥护,而让群众办事尽量少跑腿同样受到欢迎。
在西工区石油路社区,近年实行“一站式”办公服务,以最大限度方便群众办事,充满个性化、人性化的设计,让广大居民倍感方便、温馨和舒适。该社区树立“强党建、固基础、提服务”理念,探索出了“党组织组团式、服务窗口一站式、分类设岗目标式、便民服务亲情式、志愿服务奉献式、信息反馈菜单式”六大服务模式,不断拓展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内涵,创造了一套符合社区实情的“360”工作法。
“一支部一特色、一党委一品牌”,如今,越来越多西工党建的经验做法正在形成,诸多改变皆是从社区“大党委”工作实行以来开始的。
西工区委负责人介绍,该区利用驻区单位多、隶属不同系统、资源丰富等优势,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把驻区企事业单位吸纳整合,建立社区“大党委”。通过共商互助形式,从驻区单位选聘192名长期从事党务工作的负责人兼职社区“大党委”委员,参与社区日常管理;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针对驻区单位党建、发展难题,集体研判、互帮互助。目前,西工区共建立社区“大党委”36个,吸纳成员单位257家、党员10195名。
社区“大党委”工作实行以来,各基层党组织树立问题导向,真正把基层党建工作抓在手上、落到实处,促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为加快推进“9+2”工作布局、加快实现“四高一强一率先”奋斗目标提供坚强保证。 (万晓阳 毛原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