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4版:喜迎十九大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7年10月12日 星期

老陈的扶贫三件事

陈涛(后排中间站立者)和同事教寺院村的村民使用电脑

老陈名叫陈涛,年近六旬,山东大汉。

2012年,时任中船重工第七二五研究所党群工作部副主任的老陈,被所里派往宜阳县花果山乡寺院村驻村帮助贫困村民脱贫。

一晃5年过去了,老陈和驻村帮扶组的同事心血没有白费,寺院村的贫困户由最初的39户减少到目前的4户。今年国庆节前,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他带着所领导的嘱托,当着全村老少的面又立下誓言:“明年,让咱寺院村整体脱贫!”

风风火火,说到做到,这是老陈给村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在花果山深处,这个拥有440余口人的小山村,也因为老陈干的三件事变得越来越漂亮了。

引来了干净的饮用水

寺院村以前的饮水系统是早年间建造的一个简易水窖。水窖位于村边溪流的上游,由于缺少过滤设施,遇到下雨天,混浊的泥水直接灌入水窖,导致村民无法正常饮水。遇到干旱天气,溪水断流,村民更是吃不上水。

老陈了解情况后,立即带领驻村帮扶组对村里的饮水系统开展全面勘探和规划设计。2014年6月,老陈的饮水工程方案出台了——勘探新水源,建造20立方米的过滤池和15立方米的蓄水池,铺设5公里长的引水管道……

说干就干。但是,当地溪流河床浅,且底部多为巨石,工程一开始就遇到了困难。这难不倒长年搞设计的老陈。他和施工队反复琢磨,通过多次爆破终于排除了障碍。

过滤池和蓄水池建好后,为了增强河道的蓄水能力,老陈还找来大型挖掘机对拦河坝上游的河道进行了清淤,加深加宽了河床,增大了河坝蓄水量。

2014年国庆节,汩汩清流流进了小山村的家家户户,寺院村村民喝上了盼望已久的干净水。

村里有了文化广场

寺院村有4个自然村,村民们依山建房,居住分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120户人家人均耕地不足2亩,种植烟叶、外出务工成为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扶贫更要扶文化。

驻村一段时间后,七二五所有了一个新想法:投资给村里建一个文化广场和一个水冲厕所。县里和乡里对这个决定非常支持。经过实地测量,并与村“两委”协商,文化广场选址寺院村中心的一块空地。在山区施工,工程量巨大。“仅地面平整混凝土硬化我们就搞了850平方米,还挖了30米的地下暗渠。”老陈告诉记者。

2015年,广场建成了。老陈带着驻村帮扶组积极联系市体育局,申请调拨来一套健身器材和一副篮球架。在随后的广场二期工程中,他们还在广场一侧建起了水冲厕所,安装了广场照明灯。

从此,世代居住在山村的寺院人有了一个干净开阔的公共活动场所。

村民家办起了农家乐

在几户贫困户中,村民贺玉红家最为困难。去年,贺玉红的丈夫王现锁不幸去世,留下3个儿子,一个上大学,一个上中学,一个上小学。贺家除了种地没有其他收入,孩子的学费如三座山,压得贺玉红直不起腰。

老陈听说贺玉红的大儿子因家里没钱准备放弃上大学时立马急了眼:“别着急,我来想办法!”

他组织七二五所几个党支部的党员志愿者捐款7300元,自己捐款3000多元,终于解决了老大上大学的学费及生活费问题。

怎么彻底改变贺玉红家的贫困面貌?老陈开动脑筋琢磨出了新点子——

贺家靠近公路,是前往嵩县的必经之地,平时车辆多,大都是来山区旅游的团队和家庭。如果利用贺玉红家的房院建个农家乐,为游客提供食宿,不就变输血为造血为这家人增加收入了吗?

今年国庆节前夕,寺院村的第一个农家乐项目——玉红农家乐正式开张了。看着前来就餐、住宿的一批批游客,忙得团团转的贺玉红心里乐开了花。

本报记者 赵志伟 通讯员 张志恒 文/图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