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向东30公里,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运河——京杭大运河北京段碧波荡漾,展露新颜。运河之畔,一座新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正如火如荼。
这一切,只是北京这座千年古都过去5年里悄然“重生”的一个缩影。
“建设和管理好首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首都发展,始终牢牢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坚定不移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手笔布局、大力度推进,一场深刻的历史性变革,在燕山脚下、渤海之滨一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发生。
一个重大命题,一个崭新定位
——5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心系首都建设和发展,从治国理政的新高度,以全新的战略定位为首都发展谋篇布局,北京城市发展出现深刻转型
放眼未来,中华民族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方位,距离伟大复兴从未如此接近。作为一个正阔步迈向民族复兴的发展中大国——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
这一重大命题,凝聚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首都历史、现状和未来的诸多战略思考和判断:
——北京作为首都,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和形象,是全国各族人民向往的地方,是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的首要窗口。
——北京是我国首都,是世界著名古都,在带动京津冀地区乃至环渤海地区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
过去5年里,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北京市,提出了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要求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定位准,才能方向明。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将首都发展放到更大的战略空间考量。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好北京发展问题,需要跳出北京来看。北京要解决遇到的突出问题,必须纳入京津冀和环渤海经济区的战略空间加以考量,以打通发展的大动脉,更有力地彰显北京优势,更广泛地激活北京要素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京津冀协同发展,多次召开座谈会、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审议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
——以强烈的问题意识、鲜明的问题导向审视北京发展,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动非首都功能疏解。
面对人口过多、交通拥堵、房价高涨、生态环境严峻等首都发展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牛鼻子”和主要矛盾。北京资源环境容量已经到了极限,只有加快疏解非首都功能,才能为提升核心功能、提升发展水平腾出空间。
——以宏大的历史视野规划北京发展空间,部署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规划建设雄安新区。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作为千年古都,北京如何拓展发展的空间格局,实现更长远的发展,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2016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听取了关于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研究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有关情况的汇报。总书记指出:“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两个新城,形成北京新的‘两翼’。这是我们城市发展的一种新选择。”“在新的历史阶段,集中建设这两个新城,形成北京发展新的骨架,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2017年4月1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的消息公布。京津冀协同发展开启了历史新篇章,一场深刻的变革正在拉开大幕。
——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调要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历史文脉。
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北京市,都强调保护历史文化:“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北京历史文化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要更加精心保护好,凸显北京历史文化的整体价值,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
方向既明,干劲倍增。从大力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到开展背街小巷整治提升行动,从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全面打响治理大气污染攻坚战,从擦亮中华文明“金名片”到健全城市管理体制,5年来,北京市各级干部群众以更高的政治自觉、更强的责任担当,撸起袖子加油干,一步一个脚印,一张蓝图绘到底,首都发展步入大调整、大提升、大协同的新阶段。
一项宏伟战略,一种重大转变
——5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牢牢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实现从聚集资源求增长到疏解功能谋发展的重大转变
两年前,通州郝家府村还是京郊一处不知名的小村庄,如今这里已经高楼林立,街宽路平,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的核心地带。
2017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工地考察,对建设进展表示肯定。
作为北京新“两翼”之一,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个重大部署。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断——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最根本的是解决好“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个重大问题;把握好“舍”和“得”的辩证关系,紧紧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和空间结构布局。
过去5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直接推动下,北京牢牢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主动“瘦身”,渐显成效,努力实现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
老城多地再现“水穿街巷”景象;留白增绿,“城市森林”大面积增加;调整退出一大批一般性制造业企业、区域性专业市场;全市常住人口增量和增速持续下降,城六区常住人口出现拐点……5年来,北京城市发展正在深刻转型。
这是一个人们难以忘却的细节:2013年9月30日上午,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走出中南海,把“课堂”搬到了中关村。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关村寄予殷切期望:“面向未来,中关村要加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力度,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为在全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5年来,北京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发展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系统和服务、新一代健康诊疗与服务等产业,加速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竞争优势和增长动能。2016年,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总收入4.6万亿元,科技进步对北京经济增长贡献率提升至60%。
这是一个历史性时刻:2017年3月18日,伴随北京最后一座大型燃煤电厂华能北京热电厂燃煤机组停机,北京成为全国首个全部实施清洁能源发电的城市。
告别燃煤发电史,淘汰全部“黄标车”,分阶段疏浚整治河道……过去5年,北京环境治理成效显著,变化在悄悄发生。
一份心中牵挂,一种百姓情怀
——5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以北京居民最关心的问题为导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对北京这片出生、成长的土地,习近平总书记思兹念兹。过去5年里,北京的地铁车站、出租车公司、养老院、自来水厂、热电公司等几十个地方都留下了总书记的足迹。
——“地沟油哪儿去了?”在北京市自来水集团的展板前,习近平总书记问介绍生活垃圾处理情况的北京市市政管委负责人。
——庆丰包子铺,习近平总书记自己排队、拿钱和其他顾客一起点餐取餐,同大家亲切地聊家常、问民生。
——北京四季青敬老院,习近平总书记同老人们的合影摆在很多老人的床头。2014年元旦前,老人们希望能同前来看望他们的总书记合影留念,习近平欣然答应,并细心嘱咐“照片要给每位老人家都送一张”。
从南锣鼓巷地区四条胡同保护整治,到白纸坊、北辛安、望坛等地区大规模棚户区改造,从政策性住房项目到公共服务及便民设施项目,伴随“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加快开展,成千上万“老北京”的住房条件得到改善,百姓体会到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要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以北京市民最关心的问题为导向,以解决人口过多、交通拥堵、房价高涨、大气污染等问题为突破口,提出解决问题的综合方略。”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北京市时说。
——人口过度聚集,让北京资源环境矛盾日益凸显。近年来,北京多管齐下,全市常住人口增量从2011年的56.7万人下降到2016年的2.4万人,2016年城六区常住人口首次出现由增到减的拐点。
——针对老百姓切肤之痛的交通拥堵,北京市多措并举予以缓解:轨道交通运营里程位居世界同类大城市前列,在建里程超过300公里,为历史之最,到“十三五”末,北京将实现区区通轨道,中心城区轨道交通750米站点覆盖率达到90%;而伴随城市路网系统进一步完善,中心城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1%。
——为应对房价高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一要求,2017年以来,北京市紧锣密鼓出台调控政策,发布未来五年150万套住宅用地供应计划,推动住房供给侧改革。截至2017年9月,北京新建商品住房价格连续11个月环比不增长。
——“蓝天难现”“繁星无影”……大气环境,始终是让习近平总书记揪心的问题。5年来,北京全面打响治理大气污染攻坚战,PM2.5年均浓度2016年比2012年累计下降23.7%。
一盘宏大棋局,一个光明未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大视野、大格局为首都发展布棋落子,北京这座历史古城必将更加璀璨辉煌
首都规划,国之大事。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共经历6次编制。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市后,北京市和中央有关部门启动了新一版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
对于北京城市规划,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出明确要求。2017年2月,总书记到北京市考察,北京城市规划建设是考察的重要内容;2017年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专题听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汇报,对规划编制提出了新要求。
“首都规划务必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贯通历史现状未来,统筹人口资源环境。”
“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把握好城市定位,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后再开工建设。”
…………
2017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在北京历史上这是继1983年后的第二次,在全国则是唯一。
这是一张奠定首都未来发展大框架的蓝图——在北京市域范围内形成“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一核”即首都功能核心区;“一主”是中心城区即城六区;“一副”即北京城市副中心;“两轴”是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多点”即5个位于平原地区的新城;“一区”即生态涵养区。同时,要发挥好北京“一核”的辐射带动作用,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对接支持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与北京城市副中心形成北京新的“两翼”。
这是一张以人民为中心的蓝图——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重在“和谐宜居”,这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对首都发展最大的关切。
未来的北京,天更蓝,山更青,水更绿,历史文化的“金名片”更加闪亮,城市更加宜居,新的“两翼”助力首都行稳致远,大国首都的美好前景令人心驰神往。
人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北京,这座千年古城必将更加璀璨辉煌!
(据新华社北京10月1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