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一环,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近日,市统计局发布《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调研报告》,与2000年以来的历史资料对比分析显示,县域农产品生产能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装备水平和产业化水平大幅提升。
生产能力明显增强
进入新世纪以来,县域农产品生产能力显著增强,主要农产品产量增速明显高于全市,为现代农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粮食产量稳定增长。2016年,县域粮食产量达到212.64万吨,比2000年增加38.01万吨,增长21.8%,比全市平均增速高出5.5个百分点。
“菜篮子”日益丰富。2016年,县域蔬菜及食用菌产量为241.6万吨,比2000年增加182.92万吨,增长3.12倍,比全市平均增速高出1.08倍。县域蔬菜产量占全市产量的比重,由2000年的63%提高到2016年的85.4%,提高了22.4个百分点。
2016年,县域肉类总产量为23.51万吨,比2000年增加7.09万吨,增长43.2%。
产业结构有所优化
2016年,县域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215.27亿元,比2000年增加181.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5倍,年均递增5.8%。
农业发展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2016年,县域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增加值构成为61.6∶9.4∶27.6∶1.4,与2000年相比,种植业所占比重下降了0.5个百分点,畜牧业比重下降0.2个百分点,渔业比重增加了0.7个百分点。在种植业中,县域油料、水果、蔬菜和中药材等作物增加值比重快速增加,粮食等传统作物增加值比重则处于下降状态。
产业化水平大幅提升
2016年,我市县域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达到4个,市级产业化集群12个。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23家,市级以上407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40家。农产品加工企业680家,其中,营业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124家。
各类产业化组织通过“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带动农户72万户,占全市农村总户数的52.7%。农业产业化产值占第一产业总产值的60%,农民来自产业化经营的收入占农户总收入的比重达到63%。
新型经营主体快速崛起
2016年,全市县域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4000多家,带动非成员农户超过10万户。县域市级以上示范农业合作社总数327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24家,省级示范社37家,市级示范社266家。
县域家庭农场接近500家,经营土地面积10万多亩,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达到56家,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0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46家。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快速崛起,降低了农业交易成本和市场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成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有效途径。
本报记者 李冰 通讯员 褚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