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五年,我国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有这样一组数据振奋人心:从2013年到2016年,我国文艺演出观演人数年均近10亿人次,全国公共图书馆累计流通人次近23亿,博物馆参观总人次近30亿,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由2012年的3.48%提升到2016年的4.07%。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代表们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文化建设应乘势而上、全面提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1 走进新时代,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过去五年,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文化产业就业人数不断增长、文化产品与服务不断多样化……中华文化犹如一幅气势磅礴的长卷,文化建设彰显一个大国的蓬勃活力。
进入新时代,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长,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文化建设如何呼应这个时代的召唤、呼应人民的需要?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言,如果没有创造性转化,传统就是传统,永远不会变成现实;没有创新性发展,历史就是历史,永远不会走向未来。”安徽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虞爱华代表提出了“四个更好”:更好地做到文化述民,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更好地做到文化育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更好地做到文化富民,通过文化产业“开财源”;更好地做到文化便民,把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更多地送到群众的家门口,成为群众的“家常饭”。
“我们应当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代表说。
2 抒写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出精品力作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几十次提到了‘文化’这一关键词。”中国文联副主席、天津市青年京剧团团长孟广禄代表从报告中读出了坚定的文化自信。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作品。文化离不开时代,更离不开人民。要敏锐地把握时代脉搏,出好戏,出立得住、有继承、能发展、老百姓喜欢的作品,用我们的作品抒写新时代,给子孙后代留下中国人的智慧与灵魂。”孟广禄代表说。
过去五年,一批文艺佳作有力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了信仰之美、崇高之美,传递了强劲的正能量,赢得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作为黑龙江人民家乡戏的戏曲工作者,我们既要立足鲜明的地域文化和艺术特色,又要融入时代精神、把握市场需求、符合大众审美,用龙江故事为家乡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提振广大人民群众的精气神。”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获得者李雪飞代表说。
3 肩负新使命,为人民
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北京绿谷小香玉艺术学校校长小香玉代表切实感受到,戏曲与人民走得更近了。“下基层演出,到群众更需要的地方,大家为观众服务的体会更深了。”
“戏曲惠民演出”“戏曲进校园”……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惠民工程,凸显国家文化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戏曲是诸多变化中的一个,也是变化很大、极有说服力的例证。
“我们从曾经的无戏可演到现在有戏演不完,从以前只能在田间地头演,到现在宁夏率先实现贫困地区606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村级文化服务中心里也有了自己的舞台,我们实实在在感受到时代的变化,感受到百姓的文化需求,感受到可以触摸的文化自信。”谈到过去五年,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有限公司副经理侯艳代表十分感慨。
“加强文化建设,必须讲好中国故事,必须讲出中国好故事。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要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在传播方式方法上,要跟上传播新形势、用好传播新手段,探索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师蒙曼代表说。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了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四川省资阳市委书记周喜安代表说,“我们要切实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让文化发展深深植根于群众内心和百姓生活,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据《人民日报》 作者:任姗姗 张垚 郭舒然 李昌禹 季健明 柯仲甲 王明峰 禹丽敏)
本版转载文章作者,请联系编辑(电子邮箱:lyrbshb@163.com)告知地址,以奉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