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快用手机扫一扫,每个文物都配有二维码!”近日,在洛阳博物馆珍宝馆,一位游客在精美的东汉鎏金铜羽人前驻足良久,正好奇该“仙人”为何身上长着羽毛时,同伴的一句话提醒了他。
近年,我市各博物馆在提升展陈水平、为公众提供更贴心服务上动足了脑筋。去年,全市各类博物馆共接待游客近746万人次,其中国内游客734.69万人次、国外游客11.13万人次,成为市民和游客接受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熏陶、增强文化自信的场所。
1 文物出展常态化
都知道咱洛阳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很多。那么,我们的文物“家底”究竟有多厚?
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目前有国有文物总量近42万件(套),位居省辖市首位。其中,一级文物达508件(套),二级文物3036件(套),三级文物17372件(套)。
丰富的文物资源为文物展览提供了有力支撑。“丝绸之路与中原”文物展、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图片展、古代壁画科技保护图片展、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的古代壁画修复成果展、洛阳唐代文物特展、“铁军雄风”专题展……近年,我市各博物馆、纪念馆充分发挥文物资源优势,除了常设展览,平均每年还举办或引进20个临时展览,在全省乃至全国优秀陈列评比中屡获殊荣。
2 “文物+互联网”满足公众多种需求
幽暗的灯光,冰冷的展柜……偌大的博物馆,藏品虽然多,却处处都是“面无表情”的表达。这是以前公众对传统博物馆的印象。在互联网与多媒体时代,单一展示方式已无法满足公众的需求。
去年11月14日至今年2月22日,“谁调清管度新声”丝绸之路音乐文物展在洛阳博物馆开展。精美的丝路音乐文物,让人耳目一新的展陈空间,让观众与文物有了亲密“接触”。
在展览现场,一座用现代技术还原的克孜尔38窟吸引许多游客走入其中。为配合展览,主办方不仅举办专题讲座,还举行了《丝路传韵 中韩人文 中韩传统音乐展演》,把丝路文物完美融入音乐会之中。此外,还进行了丝路音乐文物展网络直播,让不能到现场的游客通过直播看展览,如同身临其境。
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精彩故事。1987年建成开放的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陈列环境、陈展设施和方式已经陈旧,如何提升改造,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今年年初,该馆委托相关专业公司做设计,在深入广泛挖掘墓葬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力图透物见史、透物见人,讲好墓葬背后的故事。
3 寓教于乐形成“洛阳样本”
如果说文物藏品是文博单位的“器官”,那么发挥社会教育功能就是其“灵魂”。
近年,我市各博物馆立足自身实际,积极开展各种互动体验活动。除经常性邀请馆内外专家举办文史知识讲座外,洛阳博物馆“布织布”手工体验、洛八办“少年军校”、周公庙“华夏少年祭祖典礼”、天子驾六“历史小课堂”等优秀社教项目都已成为各馆的文化服务品牌。
同时,民办博物馆也不甘示弱。龙门博物馆每年举办专题类展览、表演、交流活动30多场,洛阳洛卫军品博物馆举办的“勿忘历史勿忘国耻”图片展、洛阳树威古瓷鉴藏博物馆举办的“明清盘子展”、洛阳古典红木家具博物馆开展的“感受历史文化,品鉴红木传世之作”活动,以及老雒阳饮食文化博物馆举办的伊尹祭拜大典、洛阳三彩艺术博物馆举办的“小手画三彩”——全国“三彩艺”儿童釉画大赛、洛阳牡丹瓷博物馆举办的“水墨洛阳”绘画大赛,同样吸引了众多市民参与。
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市民在接受文化熏陶与洗礼的同时,也让博物馆变身公共文化空间,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洛阳样本”。
本报记者 常书香 通讯员 李文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