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报告站位之高、谋划之远,前所未有,这彰显了党带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笃定意志和坚定信心。那么,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什么人服务呢?
文化为什么人服务,这是由文化所处国家的社会性质所决定的。其实,这个问题,是一个根本的原则问题,关系到是否坚持人民群众的唯物史观、是否坚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化发展的目标。在社会主义国家,文化服务的对象只能是人民和社会主义。在我们国家,党中央始终把人民文化权益的实现放在突出位置,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在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始终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导向,大力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多种形式的文化需求。而且,党和国家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作为开展文化活动的指南,贯穿社会主义建设的全过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近40年来,党和国家通过深化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产业、事业的扶持力度,健全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在全社会确立了社会主义文化体系。文化市场繁荣、文化活动蓬勃兴起、文化产业势头发展良好,人民群众的文化诉求得到极大程度满足,文化创造力得到空前激发,呈现出欣欣向荣之景。尤其是那些公益性文化产业,不仅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使人民富起来,也彰显了我国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重视,体现了对人民的尊重,更向世界发出这样的信号——社会主义文化是为人民服务的文化。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持“二为”方针——“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从本质上看,“二为”方针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使命和发展方向,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20世纪40年代,毛泽东就论述过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发展问题——强调为人民服务的观点。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也重申了“文化教育政策”这项关系民生的重要内容,适时指出了文化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和“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服务人民、服务社会主义的强大作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无论是资金扶持,还是多种形式的保护、开发,党中央对文化发展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便对文化育人特别重视。古老经书《周易》就阐述了这一观点:“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见,古人非常重视人文精神的教化作用。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也认为:“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段论述,无疑是对古代“人文教化”的很好概括。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适时提出建设文化强国,是具有前瞻性的重大战略抉择。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仅有利于提升综合国力,更是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尊重和认可。同时,让文化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人民,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题中之意。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新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