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1版:人文河洛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8年3月15日 星期
开栏语
洛阳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市,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8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35项。“河图洛书传说”“关公信俗”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为宣传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让更多的市民了解非遗、传承非遗,提升洛阳文化软实力,本报今起开设《洛阳非遗档案》栏目,带您了解它们的前世今生。敬请关注。

靠山吼
对山一声吼 十里响不绝


正月十四伊川县靠山吼剧团在王城公园演出

正月十四至十七,伊川县万坡豫剧团把演出车扎在了王城公园,为市民连唱4天靠山吼,引来众多戏迷。

靠山吼又名靠山黄,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它是豫剧的前身,也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豫西梆子。因早期豫西山区演出多依山平土为台,故被称作靠山吼。靠山吼的大本腔唱法苍凉悲壮、激越高亢,作为民间戏剧的一个稀有剧种,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1 历史悠久 质朴粗犷

一般认为,靠山吼起源于明嘉靖年间(公元1542年前后),形成于明万历年间(公元1600年前后),是豫西山区土生土长的古老戏曲声腔体系,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靠山吼用真腔大嗓,质朴粗犷,往往有“对山一声吼,十里响不绝”的效果。

提起靠山吼,嵩县、栾川县的名气响当当,逢年过节民间都有演出。其实,靠山吼在伊川县也非常流行,伊川县万坡豫剧团就常年巡回演出。去年一年,该团在各乡镇、敬老院、公园等演出了100余场。《敬德打朝》《站城头》《关公斩蔡阳》等经典曲目受到戏迷的追捧。

“在万坡村,大人孩子都会哼几句靠山吼。”团长王利坤说。关于靠山吼,她还讲了一个传说:古时候,豫西地区山丘沟壑较多,山丘上常有獐子出没。农民为了逮到獐子,一人在山上大声吆喝引其注意,其他人躲起来用弓箭射它。后来大家编成顺口溜传唱,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独特的唱法——靠山吼。

2 口头传录 后继乏人

靠山吼剧本多为口头传录,演唱者多靠师傅口授、演员听记,听着不难,但想学好,不容易。

“我公公是伊川靠山吼第十代传人,人家的‘钢嗓子’唱得好还不会哑,有人走40里路来听他唱。”王利坤说。自小喜欢戏曲的她嫁入万家后,偷偷跟着公公万丁新学唱。2008年万丁新去世后,她一边带领剧团演出,一边开始正式学唱靠山吼。到现在,她也只唱配角。

“村里的年轻人学着学着就放弃了,一是难学,二是收入低。”王利坤分析说。近年,很多资深的演员随着年龄增长逐渐退出舞台,而年轻演员难培养,多是业余团队在农村进行义务演出。同样,嵩县、栾川地区的靠山吼剧团也面临着缺少经费、后继乏人的困境。

以伊川县万坡豫剧团为例,老一辈的演员纷纷离开,目前演职人员的平均年龄48岁。“俺家地里种的庄稼,全贴到剧团里了。”提起这些,王利坤直抹眼泪。因为缺少经费,道具、演出服、化妆品等都是大伙儿凑钱买的。最困难的时候,演员们披着床单就上台唱了。

3 矢志不渝 薪火相传

“艰难的日子都挺过来了,现在就一门心思把靠山吼传承下去。”王利坤说。眼见剧团面临生存压力,全家人都急得不得了,想方设法坚持传承。她的丈夫到剧团干杂活,两个儿子帮忙收集、整理文献资料,几个孙女也正在学习二胡、钢琴、舞蹈等,为将来接班打基础。

然而,要传承、发扬靠山吼,这些还远远不够。去年,王利坤向伊川县相关部门申请了百场演出的经费,为演员们发放了一些劳务费。

作为嵩县靠山黄传承人,乔社斌创办了嵩县文化艺术联谊会,成立了豫西靠山黄研究学会,整理撰写戏曲资料,参加研讨会、广场文化活动、庆典慰问等活动。目前,他撰写了《嵩县戏曲艺术》《豫西老靠调选》等戏曲资料。

“要集中各种力量创办靠山吼培训学校,对年轻人进行专业化的培训。”王利坤建议。通过培养,再现“庄稼佬也会唱几腔”的辉煌,是所有靠山吼演员的愿望。

本报记者 朱艳艳 通讯员 栾海宁 文/图

(感谢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采访提供的帮助)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