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春来谁作韶华主,总领群芳是牡丹。”第36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的脚步近了,让我们来谈谈甲天下的洛阳牡丹,谈谈牡丹及牡丹文化的历史与发展,以及与牡丹有关的名人名文。敬请关注。
洛阳牡丹花朵硕大、花色艳丽、花形典雅,有“甲天下”的美誉。那么,洛阳牡丹为什么能够“甲天下”?
首先是“地脉”,也就是地质条件。欧阳修诗云:“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说明了牡丹之“奇”缘于洛阳的“地脉”。
洛阳地脉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呢?是什么样的地脉才能孕育出“甲天下”的洛阳牡丹?
2003年,洛阳市地矿局和河南省地质调查院共同向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申报开展了“伊洛河流域(洛阳市)生态地球化学调查”。经过一年多的研究调查,专家发现伊洛河流域广泛分布的古老火山岩经亿万年的地质作用,风化为细小的沙粒和黏土,并经河水搬运,沉积在伊洛河下游,使洛阳一带土壤中的各种微量元素,尤其是锰、铜、锌、钼元素含量明显高出其他地区。锰、锌、钼正是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而通常被认为有害的重金属镉、铜等,也被证明对牡丹花的品质具有显著的“帮扶”功能。营养元素磷、钾的适度,多种微量元素的富足,再加上理想的底黏壤型土质、温和的气候、适宜的降水,使洛阳成了牡丹生长的“风水宝地”。
其次是地利。“洛阳自古帝王州。”老百姓更愿意把洛阳与牡丹的神奇渊源归结到古都的地气与王气上。他们会怀着敬佩之情讲述牡丹不畏强权被贬而怒放的传说,也会在提到某株有名的牡丹只在洛阳盛开的“邪事儿”时,透出一种神秘和自豪。
其实,牡丹冠天下而称王,确实与洛阳为千年古都不可分割。洛阳牡丹始于隋、盛于唐、甲天下于宋。这些朝代相对太平繁荣、政通人和。在这些朝代中,洛阳不是帝都就是陪都,都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皇帝们偏爱牡丹,有的“辟西苑栽牡丹”,有的“命移植上苑”,有的令民间大修园林广种牡丹。
最后是文化。有了皇家的垂范与引导,洛阳种花、赏花的闲人雅士就多了起来,逐渐形成崇花的氛围。再加上能人技工辈出,牡丹品种不断更新,文人骚客向洛阳集中,牡丹的诗词歌赋频频被传唱,使牡丹成了万众瞩目的焦点。
新中国成立后,洛阳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开始对牡丹栽培进行恢复性发展,并逐渐探索商品化发展道路。1999年,洛阳开始实施牡丹发展战略,将以牡丹为主的花卉苗木业列入农业产业化六大支柱产业;2002年,洛阳着力推进邙山、洛南两个万亩牡丹产业带建设并完成阶段性建设任务;其后,洛阳通过市场化运作,牡丹种植从市区周边向小浪底、南部山区等县延伸。截至2016年年底,洛阳新发展牡丹种植面积累计达21万亩,续写了“甲天下”的传奇。 石蕴璞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