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驱车前往孟津县白鹤镇王良村,一路上费了不少劲儿——山区丘陵公路蜿蜒,遇到急弯,得打好几把方向。走到高处往谷底一望,顿感当地百姓口中的“龙盘岭”名不虚传——山山峁峁间,银带般绵延数百米的梯田层层叠叠,恰如群龙盘卧。
王良村,正位于“群龙”环绕的半山腰上。
下了车,走进村子刚建成投产的小米加工厂,一箱箱“龙盘岭”牌小米整齐码放,清香扑鼻。“咱龙盘岭的旱地小米,饱满又香甜,口味一绝!”看到记者,正卖力将光亮晶莹的小米装入包装箱的贫困户王留军,顿时变身产品“推销员”。
王留军家里有7口人,一家的收入,除了靠儿子打打零工,就指望着岭上的7亩地。
然而,龙盘岭的黄土地不争气。
“地势高,十年九旱。”说起自家的地,王留军边说边叹气,“起早贪黑土里刨食,却又刨不了几个钱。”
“留军,咱村地旱,种谷子正合适。”2016年,当村支书赵彦林劝王留军时,种了几十年玉米的王留军心里打了个大大的问号——“种谷子效益高?”
赵彦林给王留军算了笔账:谷子耐旱,亩均稳产700斤问题不大,按每斤卖2块钱来算,7亩地全种上谷子的话,一年的收入就是万把块!
靠种地有万把块收入,对于王留军来说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家里的玉米地,遇到风调雨顺的好年,能有这一半收益就不错了。
满以为王留军会满口答应,谁知他的一席话,让赵彦林哑口:“咱这儿偏啊,种出来的谷子,卖给谁?”
龙盘岭是个“收玉米的都懒得进”的偏僻山区。村民此前也探索种植耐旱的谷子,但由于销路不好,后来只好改种其他农作物。
王良村,得有小米加工厂!赵彦林心意已定。
“考察了几家,没少碰壁。”赵彦林说,村子偏远,谷子种植规模尚小,没人愿意来建厂。
转机,发生在这两年。2016年,我市出台《关于扶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提出结合当地资源资产状况和区位条件,积极探索多种发展方式,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作为县级试点村,王良村申报了约140万元资金支持。碾米机、脱皮机、抛光机等齐齐购下,有了加工厂,谷子不再愁销!
去年,王留军试种了2亩谷子,谷子没出田就“预售”给了加工厂。除了王留军家的,全村发展了2000亩谷子种植,其中包括64户贫困户的130亩谷子。按照目前市场行情计算,贫困户户均增收2000元。此外,64户贫困户还利用到户增收资金入股,每年额外分得400元分红。
“咱又偏又旱的龙盘岭变了,成了‘聚宝盆’。咱这小米,牌子就叫‘龙盘岭’!”赵彦林的提议,顿时激起了大家的自豪感,获得一致通过。
补短板、破瓶颈,村集体经济项目打通了脱贫“最后一公里”,王良村脱贫攻坚的信心空前高涨。
“让你来厂里打工,就让你自己摸摸看看,坚定信心。只要种得好,小米不愁销!”在加工厂,赵彦林一席话让王留军恍然大悟。
“村支书说得没错,明年俺家的地准备全种上谷子!”王留军语气坚定,喜上眉梢。
本报首席记者 张锐鑫 特约通讯员 郑战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