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9版:书 香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8年7月31日 星期
品读杂记
与马克思同行
——读“走近马克思”小丛书

“走近马克思”小丛书

●作者:陈先达、孙正聿、陈学明、顾海良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也是改革开放40周年。为了纪念这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邀请知名专家撰写出版了“走近马克思”小丛书,首批四本已于2018年5月出版。它们分别是陈先达先生的《马克思与信仰》、孙正聿先生的《马克思与我们》、陈学明先生的《马克思与当代中国》和顾海良先生的《马克思与世界》。这四本书从相互关联的不同角度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全面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代化和大众化的根本特征,是当代理论大家撰写大众化读物的成功尝试。

1 饱含激情充满历史责任感

就像陈先达先生多次指出的那样,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冰冷学问,而是一种信仰,是指导我们生活和实践的政治理论。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应该是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充满关注现实的理论激情。

孙正聿老师在《马克思与我们》中也指出,走近马克思总是让人感受到真理的力量,总有一种强烈的感动、震动和激动。可以说,这套丛书处处包含着理论的激情和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作者们写出了马克思主义对人民群众、民族国家和人类命运的深切关照,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者经世致用的学问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意识。这是一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精神,是伟大的马克思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这套丛书正是对这种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它们在带领我们走近马克思的同时,本质上是让马克思的这种理论激情和历史责任感在当代得以传承。

2 表达平实具有理论深度

这套小丛书每本只有十四五万字,与那些数十万字的皇皇巨著相比,好像显得单薄。但常言说,浓缩了的都是精华。思想和理论的厚重一定不是体现在印张的多少上。纵观几本“小书”我们便会发现,它们都是作者长期研究和思考的理论浓缩,真正具有思想的厚度。每一本书都摆脱了体系化、专题化学术论著的局限,纵横捭阖,以简洁的语言直指问题的关键和核心,呈现出来的都是浓缩了的“干货”。

尽管经过浓缩,但这套丛书并不枯燥乏味,而是表达简洁明快,有时甚至是风趣幽默,饶有趣味,真正做到了大众化而不庸俗化,简明化而不肤浅化,在有限的篇幅中揭示了许多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论。陈先达先生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性与学术性辩证关系的阐释,孙正聿先生对于宗教观和历史观的阐释,顾海良先生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阐释,陈学明先生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现代性批判理论的阐释,都体现了深入浅出的特征,将深刻的大道理通过简明的语言表达出来,让深刻的理论更能够走进读者的内心。

3 政治立场鲜明具有严谨的学术性

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学术,就像陈先达先生在书中说的那样,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学术性和政治性的高度统一。这套丛书充分体现了作者们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批评什么,都不含糊。这种鲜明立场又建立在深刻理论和严谨思考的基础上,而不是简单的表态,不是一些空话和套话,不是人云亦云的趋时之作。

《马克思与当代中国》对强起来的中国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论证,《马克思与世界》对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和阶级理论的阐释,《马克思与信仰》对马克思不朽生命力的礼赞,都体现了鲜明立场和严谨学理阐释的有机结合。深刻的学理基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这套丛书又一个显著的特征,这对改变学术研究总是试图避开政治话语,政治话语没有学理深度的现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总之,这套丛书的出版是对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和《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的很好纪念。这是理论上走近马克思的一次巡礼,更是作者们将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化、当代化和大众化的宝贵努力。可以说,这套小丛书在带领我们“走近马克思”的同时,也是让马克思走近我们生活和现实的一次很好的契机。像《马克思与当代中国》序言所说的那样:“我们如何领会历史,就意味着我们如何领会今天,就意味着我们如何领会即将展开的未来……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铭记、唤醒和重构,纪念是为了让那些伟大人物、伟大事件和伟大思想与我们同行,成为我们走向未来可以依傍的力量。”

(据《光明日报》 作者:罗骞)

本版转载文章作者,请联系编辑(电子邮箱:lyrbshb@163.com)告知地址,以奉稿酬。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