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9版:人文河洛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8年8月10日 星期

洛水悠悠竹青青
□村姑

从大禹沟里挤出来的洛河水,一进入洛宁,就在两山分身处遇到了大坝的挽留,一留留成了静若处子的西子湖,然后,娉娉婷婷地款步于两山之间,走向长满五谷的田地,滋养着安宁恬静的生活,也滋养着清雅秀美的翠竹……

一进入洛宁境内,熊耳迈向东南,崤山拐向东北,并各自收住了脚步,驻守于此。两山之间,有了平坦的土地、起伏的丘陵,山谷间,流下千百道小溪,一路欢歌,汇入洛河。

山是温和的,水是柔亮的,水绕山环,山清水秀,充满灵性的土地,自然会生出清雅秀美的植物来,这便是洛宁的竹。

洛宁的竹,有斑竹,那斑斑点点是娥皇和女英为爱洒下的泪痕。古籍中还记载有一种丹青竹,它的奇妙之处是叶有黄、青、红三色。但更多的是淡竹,干如绿翡翠,节如白玉环,挺拔修直,亭亭玉立,长成片,绿成林,洛水岸,小溪边,平地上,山坳间,房前屋后,随时可见它的身影。

《山海经》载:“熊耳山,其附近山上有竹。”北魏年间此处“山川澄秀,竹林蓊郁”;明代时,“永宁山抱水绕地宜竹,原野溪间,大半皆有竹园”。几千年,甚至更久远的岁月,它们在洛宁的山水间形成清逸雅致的风景。

“洛河不浇卢氏田,流到洛宁浇竹园。”这是流传在卢氏、洛宁一带的民谣。不要小看上天赠送的这份礼物,洛宁的竹林是我国乃至全球北纬最高纬度上仅有的淡竹林。

竹的好,好在它的接地气。百姓的日常生活,何曾离开过竹?苏东坡曾感叹:“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甚至,人们还以竹为“夫人”。陆游诗云:“床头新聘竹夫人。”原来,它也是用竹青篾编成的,圆柱形,中空,可通风。夏日炎炎,睡觉抱着,连梦境也是清凉翠绿的。

竹的好,尤其好在它的文化味。从诗经中“绿竹猗猗”,到东晋名士王子猷的“何可一日无此君”;从苏东坡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到郑板桥的墨竹迎风……在诗文书画中,竹是嘉宾。竹简、毛笔、竹纸,成就了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竹箫、竹笛、竹笙,吟唱着中国文化的喜忧哀乐。《辞海》中收录竹部文字“笔、籍、簿、简、篇、筷、笼、笛、笙”等二百多个,而诸如“竹报平安”“青梅竹马”“日上三竿”等与竹有关的成语也不可胜数。

洛宁之竹,兼有竹的各种美德,且另有高明之处。《汉·律历志》中说,黄帝命一个叫伶伦的人定“音律”。伶伦便去昆仑山取来了竹子,断面节间,长六寸九分,吹之,恰似黄钟宫调,音律优美,从此便有了笙、箫、笛等乐器。其实,昆仑山是不产竹的,而且离中原万里之遥,又受限于古代的交通条件,取竹也是不可能的。在更多的传说中,伶伦取竹制乐器是在洛宁金门山。《九州纪要》载:“金门之竹,可为笙管。”因此,金门山又称律管山,此山竹所做笛、笙、箫,在中国宫廷音律中为定律之本,武皇十万宫廷乐中就有洛宁竹的身影。

唐代东都的皇宫,张挂的纱灯多以永宁竹为筋,营造出夜的奢华与安宁。清顺治年间,洛宁每年供朝廷贡竹四百竿,供太医烧竹取沥,竹沥有清热化痰之功,带着竹香气,味微甘。那时,洛宁的竹子乘着竹筏,沿着洛河,浩浩荡荡地到达它们要去的地方。

走进洛宁人家,就走进了竹制品的世界,坐的是竹椅、竹凳,挂的是竹帘,墙角放着竹扫帚、竹筐子、竹笸箩,墙边靠着竹梯子,墙上钉着竹楔子,楔子上反扣着竹帽子……

洛宁的竹,也是和洛宁人的钱袋子连在一起的。洛宁七山二塬一分川,在粮食并不充足的日子里,竹制品的畅销给洛宁人的生活也带来了春意。

在各种竹编中,寨里的燕帘最为珍贵。何谓燕帘?就是利用淡竹干绿、节白的特点,编织时把竹节对成一个个像燕子的图案,也有编成满天星形、曲线形的。这种帘子色泽翠绿,清香怡人,虫不蛀,鼠不咬,坚实耐用,挂在门上窗前,群燕翩翩,春意盎然,“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

燕帘始于明代。最初织燕帘的人,他或她,凝视着帘上的白色的竹节在绿上的排列,心中飞起了群燕,变幻出了满天的星星、曲折的河流,于是,燕帘产生了。他或她也许不识字,但谁能不说他们都是了不起的艺术家啊!

洛水依旧悠悠去,洛宁依旧竹青青。水养竹,竹涵水,它们在相互扶持中,等待着一个属于它们的春天。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