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经典地理文献《禹贡》,将楚地称为荆州,将巴蜀称为梁州,为“九州”中的二州。《禹贡》的描述,已经将秦岭南部归入华夏,这是长期文化融合的结果。二里头文化曾沿秦岭东端南传,夏朝已经开始了南扩的历史。到了商代,已经在长江附近建立据点,今湖北黄陂发现的商文化遗址,有城邑、宫室、贵族墓葬。周朝在汉水北部分封了一批诸侯,称作“汉阳诸姬”。
秦国从西边通道进入四川,壮大国势,这件事前面已经说过了。此外,自渭河流域向东南,另有一路,斜穿秦岭,经武关到达今南阳一带。这一线交通在关中建都的时代也是极其重要的。刘邦就是由这条道路,抢在项羽前面攻入咸阳的。《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子婴为秦王才四十六日,“沛公破秦军入武关,遂至霸上,使人约降子婴”。有的地理书介绍武关,只讲政区位置,不讲秦岭山间要害,并没有说在点上。
秦岭南北方政治的整合是华夏文明发展的又一巨大成就。
最后再来看燕山。燕山接续太行山,继续向东勾勒华夏区域的边界。这些山脉的走势,仿佛是“天以限华夷”,很是完整。燕山南面是大平原,北面是蒙古高原,又是两个人文生态世界。这两个世界的差异,比前面提到的都大。
燕山阻挡北面季风,南部山脚下适宜人居,早有人群集团在这里发展。周武王灭商,为了安抚天下各种势力,给了一些中立的集团以封号。在今天北京这块地方,有一个中立集团被封为蓟国(都城在今北京宣武门一带)。不久,周朝自己的人来了,在南边不远的地方建立燕国(都城在今北京房山琉璃河)。这时,天下已经是周人的,燕国当然势力大,找个机会便将蓟国灭掉了。燕国随后成为北方大国。
燕国的发展,战略方向之一是向北翻越燕山。“燕有贤将秦开……袭破走东胡, 东胡却千余里。”(《史记·匈奴列传》)燕国遂占据整个燕山山地,并在燕山北坡修筑长城。燕国之举,掀开了燕山南北两方争雄的历史。燕山虽不及太行、秦岭绵长,但其南北两方的争雄,仍然决定了中国历史中一些有头等地位的大事。
以燕山为中心做宏观地理观察,南方是辽阔的华北平原,北方是蒙古高原,东北方是东北平原及山林。在中国王朝历史后期所出现的历史地理事实, 足以说明燕山地位之重:正是来自这三个大地区的人们,依次建立了统治整个中国的庞大王朝——从蒙古高原来的蒙古人建立了元朝,从南方来的汉人建立了明朝,从东北来的满人建立了清朝。燕山脚下的北京城,作为这场历史大旋涡的中枢,成为中国的京师首善。
燕山上的长城,见证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燕国首先在燕山北部修建长城,秦朝继续使用。到北朝时期,北齐改在燕山南部修建长城,北周、隋也都继续修缮利用。到了明代,又在北朝长城的基础上修建了坚固、整齐、雄伟的长城。燕山可以说是伟大的长城之山,燕山长城与京师最贴近,功能最持久,形态最壮观。燕山长城守卫的是一系列南北往来的著名通道,其中的居庸关,享有古老的历史,而山海关则被尊为“天下第一关”。
这些关隘,属于山脉,属于社会,属于历史。自然的高山,配以人文的雄关,是我国高山文化十分突出的特色。“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现在,许多山口都开通高速公路了。世世代代,名山的故事将永远伴随着中华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