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2版:书 香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8年9月13日 星期
著书者说
退出政坛后,将“新民”事业落实于家教之中——

梁启超“齐家”的现代意义
著书者说
★作者 罗检秋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扫二维码,延伸阅读《满门才俊:梁启超和他的儿女们》
短网址:http://shouji.lyd.com.cn/n/873534

宋、元以降,《大学》篇为士子们反复吟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揭示了数千年中国士人的人生目标和精神世界。理学家程颐、朱熹注云:“亲民”之“亲,当作新”。“新者,革其旧之谓也”。《大学》又载:“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显然,去旧从新成为儒家的思想传统。

至20世纪初,梁启超取《大学》新民之义,创办《新民丛报》,随后融合中西,创立了风行数十年的“新民说”。他指出:“《大学》曰:‘作新民’,能去其旧染之污者谓之自新,能去社会旧染之污者谓之新民。”从儒家“内圣外王”的角度看,塑造“新民”是梁氏一生功业的根本所在。近代以来,人们对其事功成就多有评说,但他追求的修齐之学则被忽略了。梁启超满怀激情地投身于近代改革、救亡事业,探索因应时势的治平之策,屡建奇功,而晚年退出政坛后,转重修身、齐家,将“新民”事业落实于家教之中。

数十年来,海内外关于梁启超研究的成果不可谓不多,而对其家庭教育的学理阐述则寥寥无几。梁氏九个儿女中,出现了三位院士,其他儿女也有一定的学术造诣和成就。梁启超的“新民之梦”未能完全如愿,但其儿女大抵都成为现代“新民”。时过境迁,梁启超的维新思想不同程度地被时代超越了,而其“齐家”经验仍具有现代意义。综观梁氏家教,其荦荦大旨当包括以下方面:

其一,梁启超洋溢着深沉的父爱,践行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原则。他自称是“最富于感情的人”,而对于孩子们的感情“十二分热烈”。他重视与子女沟通,写给海外留学子女的数百封家书充满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大到人生道路、婚姻家庭,小到衣食消费、作息养身,均耐心开导,润物无声。他是儿女们的良师益友,但又如信中所说:“爹爹虽然是挚爱你们,却从不肯姑息溺爱,常常盼望你们在困苦危险中把人格能磨炼出来。”因而,他一旦发现子女有学习、生活上的问题,就及时引导、帮助。

其二,梁启超尊重儿女的个性和专业爱好,为之提供了自由发展的空间。梁家子女的性格和专长各不相同,而梁启超总是循循善诱,彰显其长。梁启超尊重儿子的兴趣、特长,赞成梁思成研究古代建筑史,梁思忠学习军事,投身于政治。鉴于思成、思永侧重于人文学科,他希望思庄以下的子女学习自然科学,但事实上仅有梁思礼后来承父志,成为火箭专家。因客观条件和个人兴趣,梁思庄没有按照父亲的设想学习生物学或化学,却在其支持下选择了图书馆专业。

其三,重视“磨炼人格”教育。梁启超反复告诫孩子们“处忧患最是人生幸事,能使人精神振奋,志气强立”,要“能在困苦中求出快活”。他认为,在困难中保持“寒士家风”,即是“自立之道”。不仅如此,他还强调要在舒服的环境中养成“寒士家风”,教导做领事夫人的梁思顺:你们“都是寒士家风出身,总不要坏自己家门本色,才能给孩子以磨炼人格的机会”。对于梁思忠不愿舒舒服服地读书而想回国参军,他指出:“一个人若是在舒服的环境中会消磨志气,那么在困苦懊丧的环境中也一定会消磨志气。”

“磨炼人格”尤其落实于学业上陶冶韧性,不求功利。梁启超汲取朱熹、曾国藩的治学心得,主张“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而治学的过程,“譬如熬肉”,不能急于求成。他开导学业上有些急躁的思成:“凡做学问总要‘猛火熬’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在慢火炖的时候才能令所熬的消化作用融洽而实有诸己。”

其四,以爱国为立身之本,珍视和阐扬中国文化。梁启超一生多变、善变,而爱国之心不改,这种理念也贯穿于家教之中。他在世时言传身教,做梁家“兄弟姊妹的模范”。其后,《饮冰室合集》仍是梁家子女的精神食粮。梁思礼等人一再提到受父亲作品的爱国思想感染。事实上,抗战期间,梁思顺拒绝出任伪职,梁思成夫妇不畏艰苦和病魔,放弃去国外工作的机会,梁思礼学成归国,均表现了深厚的爱国情怀,也与父亲的思想熏陶不无关系。梁启超珍视祖国文化,以至被视为东方文化派的代表。梁家子女虽然留学海外,却热爱中国文化,钻研国学。

其五,注意追随时代潮流,更新知识结构。梁启超是与时俱进的思想家、学术大师,重视汲取新知新理。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他千方百计地让儿女们经受最前沿的学术训练。他关心儿女的学业,也为其进入国内学术前沿寻找契机,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礼成为国内学术界领军人物与此是分不开的。对于不从事学术研究的儿女、女婿,梁启超仍然叮嘱其汲取新知,比如,要求做领事的女婿周希哲,“将国际法重新研究一番”,“要跟着潮流求自己职务上的新智识”。

这些家教内容在一些家庭或多或少地存在,但未必像梁启超那样言传身教,完备无遗,而且贯穿始终。因之,重温梁氏的家教、家学,对于当代中国人仍然不乏启示意义。

(据《北京日报》 本文为作者自序,发表时有删改,题目为编者所加)

本版转载文章作者,请联系编辑(电子邮箱:lyrbshb@163.com)告知地址,以奉稿酬。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