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9版:人文河洛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8年10月12日 星期

五代乱世说名瓷
——洛阳古瓷记之六
洛阳出土的五代越窑盆 (资料图片)

□郑贞富

公元907年,大唐帝国灭亡后,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这是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又一次大分裂时期,瓷器的生产进入自隋唐到北宋的转型期。

从《赠张全义》说起

五代名士杨凝式《赠张全义》一诗道:“洛阳风景实堪哀,昔日曾为瓦子堆。不是我公重葺理,至今犹是一堆灰。”

这首诗提到的张全义,于光启三年(公元887年)任东都留守、河南尹,从此主政洛阳40年。

张全义初到洛阳时,历经战乱的洛阳城仅存断壁残垣,荆棘弥望,居民不满百户。都畿道各县,荒无人烟。随张全义到洛阳的部下也仅有100多人,他从中挑选出有才干的18人,任命为屯将,每人发给一面旗子和一张榜文,然后命他们到洛阳周围的18个县树起旗子,张贴榜文,招纳农户,督促耕种。不久,流亡的百姓渐渐回到了家乡,在屯将的率领下重新安心生产,洛阳一带又出现了安定局面。

朱温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前,让张全义修缮城池,张全义尽职尽责,洛阳又呈现出一些帝都景象。天祐元年(公元904年),唐昭宗迁都洛阳。天祐四年(公元907年),朱温灭唐称帝,建都开封,国号“大梁”,史称“后梁”,改元“开平”。 朱温让张全义继续担任河南尹,兼任河阳节度使。开平三年(公元909年),朱温迁都洛阳。张全义忠心辅佐后梁诸帝,劝课农桑。

后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后唐灭后梁,建都洛阳,仍以张全义为河南尹。次年八月,张全义根据后唐庄宗的诏令,开始大规模营建洛阳城,基本恢复了唐代旧貌。因此,当时担任比部郎中的杨凝式写《赠张全义》一诗赞美他。同光四年(公元926年),张全义于洛阳去世。

清泰三年(公元936年),后唐灭亡,后晋建立,以洛阳为都。开运四年(公元947年),后晋灭亡,后汉建立,以洛阳为陪都,称西京。乾祐三年(公元950年),后汉灭亡,后周建立,仍以洛阳为陪都。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被称为五代。秦岭淮河以南出现9个小国:南吴、南唐、前蜀、后蜀、南汉、楚、吴越、闽、荆南,加上北方的北汉,被称为十国。十国和五代中原王朝基本上保持着朝贡和贸易关系。

唐末的战乱,使都畿道官营工场和民营作坊全部倒闭,瓷器生产中断,大批工匠逃往南方。张全义主政洛阳后,力图恢复瓷器等手工业的生产,但是发展缓慢。都畿道多个窑口,未能恢复生产。到后唐时,洛阳瓷器官窑开始重建,洛阳瓷器的生产中心逐步转到新安县。

南北名瓷汇洛都

近几十年,洛阳地区发掘的五代墓,多半出土有瓷器,如1956年发掘的洛阳西北郊后晋墓、1992年发掘的洛阳铁路分局住宅楼后周墓、1986年在瀍河东岸发掘的后梁高继蟾墓、2005年发掘的伊川后晋孙璠墓等。出土的瓷器有盆、碗、盖罐、壶、尊、枕、盏托等,多为白瓷和青瓷。这些瓷器,来自多个窑口,包括著名的越窑青瓷和定窑白瓷。

越窑为著名的青瓷窑口,自东汉烧瓷以来,到晚唐、五代达到鼎盛。烧瓷地点集中于浙江余姚上林湖一带,因此地唐代属越州,故名越窑。五代时,这里属吴越国区域,吴越国尊五代中原诸王朝为正朔,接受其册封,保持着与五代中原诸王朝的朝贡和贸易关系,因此五代越窑瓷器能够传到洛阳。《十国春秋》多次记载吴越国进贡瓷器的事情,比如,后唐清泰二年(公元935年)九月,吴越国向后唐进贡“金棱(金扣)秘色瓷器二百事(件)”。

所谓秘色瓷器,指的就是最高档的越窑青瓷器,在晚唐时烧制成功,在五代时成为吴越国的官瓷和贡品。“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晚唐诗人陆龟蒙的《秘色越器》向世人展示了秘色瓷的风韵。

高继蟾墓出土秘色瓷器两件,一件为敞口深腹盆,胎质细腻,为烟灰色。釉色青灰,薄而匀。另一件为银扣五曲葵口碗,瓷质釉色与盆相同。高继蟾是后梁教坊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工部尚书、前守右卫将军兼御史大夫、上柱国,是后梁开国功臣和朱温的近臣,他的陪葬瓷器,显然是朱温赐予的吴越贡品。

五代时,与越窑青瓷齐名的是定窑白瓷。定窑窑址规模最大、最集中的窑场,分布在今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北一带,此地唐代属于定州,故名定窑。定窑兴起于晚唐时期,到五代时在北方取代邢窑,成为以烧制白瓷为主的著名窑口。

高继蟾墓出土定窑白瓷器5件,包括碗、盖罐、盂、壶、枕各一件。碗为“新官”款五曲葵口碗,敞口有芒(口部无釉、不平),斜弧腹,平底,圈足。圈足内有“新官”行书二字款。碗薄质细,釉色洁白,温润如玉,当为五代定窑中的精品。

珍逾星风说柴瓷

古人说,柴瓷“珍逾星风”,极言柴瓷之珍贵。柴瓷位居中国古瓷之冠,出自后周时的洛阳西部新安县。这里在唐代时就是都畿道瓷器制作中心之一,在新安出土了大量唐代白瓷、青瓷和三彩。

后梁、后唐时,新安县瓷器生产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主要是大型民营瓷器工场的出现,最著名的是柴氏瓷场。柴氏家族本居于邢州,是商业巨族,后唐时柴氏家族在柴翁带领下迁居都城洛阳。

柴翁有一子一女,其子名柴守礼,其女名柴圣穆。柴圣穆嫁给了后唐皇家卫队的一名士兵,名叫郭威。在后晋、后汉时期,柴圣穆利用柴氏家族庞大的产业支持丈夫郭威建功立业。柴氏从事的主要产业是瓷器,垄断了新安北部的瓷器产业,因此民众称此地为“柴货沟”,此地名一直流传至今。

郭威后来成为后周的开国天子,他有两子,皆死于战乱,遂传位于养子、内侄柴荣,即后周世宗。后周世宗在即位前,就是柴氏商团的掌门人,他即位后在柴氏瓷场的基础上建立官窑,从事瓷器的生产,这种御制瓷器就是柴瓷。

后周世宗是五代少有的明君,文武全才,他曾赋诗赞美柴窑御瓷:“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一语道破了柴瓷的特点,即柴瓷是“天青色”,属青瓷系列。

目前,在新安城关镇、石寺、北冶等地都发现有五代窑址,出土有用耐火土烧制的匣钵、支钉、饼垫、器托、窑衬等窑具,出土有大量柴瓷标本。虽然还不能确切判定哪一处是柴官窑,但这里无疑是柴瓷的生产区。

洛阳籍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原古陶瓷标本博物馆馆长范随州说,从新安柴瓷标本来看,柴瓷属天青釉,呈半乳浊状,在不同的光线下,能随光变幻,给人以无限的遐想与回味。柴瓷器型简单洗练,装饰手法简约,加之青色釉的宁静,无处不体现着一种高贵的淡雅,淡雅是一种心灵的体验,是一种意念的回味,体现了一代明君的哲学思考。

北宋建立后,新安柴官窑逐步停止生产,但是柴瓷的工艺在新安诸多民窑中传承。柴瓷的釉色,逐渐从天青发展为天蓝、粉青、月白、葱绿等,同时通过窑变,形成玫瑰紫、海棠红等多种釉色,发展为后来的汝瓷和钧瓷。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