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将山东滕州划给了小弟李元婴,封其为滕王。公元653年,滕王被调到南昌,于赣江之滨重建滕王阁。
按理说,喜欢蝴蝶的滕王在李氏家族远上不了台面,滕王阁也就是偏隅江南之一景。可因了一个人的700余字,李元婴名声大噪,而滕王阁更是遐迩闻名。
此人正是“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这一字千金的华章,便是读之可以忘忧、诵之亦能解愁的不朽名篇——《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就是大家熟知的《滕王阁序》。
说来也是遗憾。洛阳城乃帝都魁首,河山拱戴,名胜栉比,值得流连感叹的地方岂在少数?文豪巨匠又何止子建杜白?却鲜有因王勃、范仲淹、崔颢那样的千古佳作而扬名四海之胜景。
王勃曾到洛阳,仅是擦肩而过,未留下只言片语。
公元675年初秋,唐高宗与武则天督建的超豪华上阳宫正在施工。25岁的王勃隔着洛水看过之后,便沿运河只身南下。他要借道江西前往交趾(今越南河内)探望父亲。
次年重阳,王勃抵达南昌。都督阎公于滕王阁中雅集,盛邀文人学士赋诗助兴。王勃6岁能文,9岁作书,16岁科考为官,早已是享誉文坛的“超级神童”,亦在相邀之列。恐怕谁也不曾想到,这次王勃出场,竟成就了一个载入史册的华美景象。
王勃为文有个习惯,动笔之前神情松弛,优哉研墨半斗,然后痛饮一番,倒头大睡;睡醒后,冷水扑面,这才揉揉眼睛开始下笔。但见其笔走游龙,一气呵成,只字不改。按此习惯揣测,王勃时在滕王阁,既不用研墨,又不便睡觉。可以肯定的是,他喝酒肯定很爽,趁着酒兴,创作出了史上无人匹敌的骈体美文。
《滕王阁序》是王勃诗前的小序,通篇有700余字,用典就有40多处,其中大部分竟与洛阳有关。
这些与洛阳有关的典故到底有哪些?本报开设的《〈滕王阁序〉中的洛阳典故》专栏,将之一一道来,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