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迈向高质量,产业升级是关键。
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明确指出,要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重点,着力推动产业升级。扭住这个重点,就要把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结合构建“565”现代产业体系,认真落实国家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政策措施和省里提出的“四大行动”,着力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今年市“两会”期间,就如何推动洛阳产业升级,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大家认为,加快产业升级,要找准方向,明确路径,抓牢载体,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提升产业链水平,带动洛阳老工业基地实现经济发展高质量。
1 找准方向,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从港珠澳大桥到北斗卫星,从“鲲龙”出水到“嫦娥”登月,从全国最大的特种机器人制造基地到国内首款无驾驶室纯电动拖拉机……洛阳装备“上天入海”,成为“洛阳制造”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对洛阳而言,制造业是传统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拥有相对完备的体系和一定规模,只要抓住机遇、有所作为,就能带动全市产业高质量发展。
“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防实力的重要体现,洛轴作为国有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在高铁轴承、盾构机轴承、航空航天轴承、AG-600水陆两栖飞机用轴承等一大批高端产品的研发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市人大代表,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新莹认为,产业升级要抓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下一步,洛轴将对承担的国家项目、“卡脖子”项目持续攻关,通过专项带动,实现核心技术突破,进一步提升公司在航空航天轴承、轨道交通轴承等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推动产品结构转型升级,为叫响“洛阳制造”贡献力量。
市人大代表、市发改委主任张伊民表示,这两年,我市积极构建“565”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实施先进装备制造等重大专项,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下一步,市发改委将认真落实省智能制造引领、重点技术攻坚、传统产业提质、新兴产业培育“四大行动”,用足用好省里支持主营业务100亿元以上重大制造业企业和50亿元以上重点制造企业发展的有利政策,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同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协调推进物流、文旅融合、引金入洛等重点工作,加快服务业提质升级。
2 明确路径,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近年,我市加快构建“565”现代产业体系,坚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双轮驱动”,城区经济与县域经济“双向发力”,高端制造业与高端服务业“双高引领”,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双赢并进”,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升级之路。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双轮驱动”的重要一“轮”。不少代表、委员认为,让这一“轮”转得更快,离不开绿色改造、智能改造、技术改造等“三大改造”。
“作为民营企业,阿特斯通过技术改造、智能化改造,提高了企业产能,实现了行业领跑。”市政协委员、阿特斯光伏电力(洛阳)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军说,未来,阿特斯将紧盯行业优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创新需求,抓住产业创新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深入实施“三大改造”,支撑优势产能提质增效,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也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好“四张牌”的重要举措。
在市政协委员、河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系主任张志勇看来,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产业转型升级、产品更新换代提供了新的引擎。他建议,制造业企业应与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深度交流,激发创新潜能活力;传统产业要与新技术形成合力,协同创新,利用信息技术加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表述激发了我们科技创新型企业迎难而上、拼搏进取的斗志。”市人大代表、科大讯飞洛阳语音云创新研究院院长闫润强说,目前,他们已与省内3家行业龙头企业开展了项目合作,聚焦“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打造创新产品样板。未来,研究院将进一步通过交叉融合、协同创新,建立从基础理论研讨、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到产业化的全链条产学研合作网络,助力洛阳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3 抓牢载体,推动产业链水平再提升
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区、物流园区等,是产业转型的重要载体。只有建好用好这些载体,深化地企合作、实施重点企业提质倍增行动、开展精准招商等,才能推动产业上下游延伸、左右链配套、集群式发展。
“深化地企合作,已经成为我市稳增长、保态势,加快产业升级、优化区域发展、厚植发展优势的有力抓手。”市政协委员、市国资委主任苗惠芳说,去年,我市通过召开地企合作会议,共签约产业项目240个、产销对接合同238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70个、产融合作协议184项。接下来,市国资委将进一步用好地企合作平台,紧扣“565”现代产业体系,聚焦项目、产融、产销和科技合作,加大谋划共建力度,狠抓落实,强化服务,切实把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工作落实到实实在在的项目上,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银隆新能源汽车产业园整车及电池、格力中央空调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落地生根,为洛阳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产业集聚效应一旦发挥好,将极大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市人大代表、伊电集团副总经理寇广龙表示,伊电集团利用中原地区铝工业集群优势,结合“西铝东送”行业格局,根据转型升级需要,投资20亿元牵头设立的洛阳有色金属交易中心即将投入运营。运营初期,目标为年交易量400万吨、交易额600亿元。未来将把洛阳打造成全国最大的铝原料、电解铝、铝材料、铝制品交易集散地,带动产业集群集聚集约发展。
市人大代表、洛阳国家大学科技园副总经理宋骥说,近年,依托园区技术密集的优势,科技园积极推动大院大所和龙头企业在洛阳设立新型研发机构,与本地企业开展项目合作、研发合作,在特种机器人、智能农机、绿色石化装备等高端领域形成了一批应用型产业化项目,将技术优势转化为生产力,形成新的增长点。“下一步,我们将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不断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努力将洛阳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助推洛阳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园区将继续提供‘保姆+管家’全方位服务,通过实施精准服务、精准链接、精准引才、精准孵化,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助推洛阳成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领头羊’。”宋骥说。
本报记者 李冰 通讯员 赵燕 化雅楠 余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