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夏至宋,洛阳长期为国都或陪都,交通便利,是中国古代水陆交通的重要枢纽之一,因而车船制造也比较发达。车船形制由简到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种类繁多,精致华美,是中国古代水陆交通工具发展的一个缩影。
1 商代
洛阳已制造出木轮车
河洛地区是全国最早制造、使用车辆的地区之一。《史纲评要》载:“黄帝作大辂(lù),以行四方。”《世本·作篇》等古籍都有“奚仲造车”的记载,奚仲是“夏车正”(夏代管车的官名)。传说他受飞蓬转动的启示而造车轮、车轴、车辕、车厢,说明夏代的车较前又进步了。在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夏代陶器上,画有车轮花纹,而且这些陶器本身,有的就是用轮具制作的。
商代时洛阳已制造出木轮车,它由车架、车舆、车轮、衡、轭(è)组成,用二至四匹马驾驶,用于运输农作物或其他货物。加木制拱形车盖的木轮车则是客运工具。
周代时,由于青铜器冶炼和铸造技术的发展,洛阳车辆有辂车、田车、戎车、大车、役车、蝤车、辇等,种类增多,制作技艺日益精巧。
辂车供周王、诸侯、贵族乘用,装饰极其华丽,“车行动时,旗帜飘扬,草条拂动,鸾铃和鸣,美观声谐,历历如绘”(周士一:《中国公路史》)。
田车,即田猎之车。《诗经·小雅·车攻》记载有周宣王会同诸侯于洛阳乘车田猎之事:“建旐设旄(máo),博兽于敖”,“东有甫草,驾言行狩”。
戎车即战车,亦称兵车。大车又称辎(zī)辇,供战时运输用。
役车,服役用的大车。
蝤车即轻车,亦称蝤轩,是一种前顶辕高而有帷幕的车,供帝王的使臣乘用。
辇亦称挽车,即人力牵引车。1972年春在中州路周王城遗址内出土一辆战国时贵族乘用的猎车,为两轮木结构,分为车轮、车辕、车衡、车舆和车盖五部分,为研究周代车辆构造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考古记》上说,“周人上舆”,列有“攻木之工”七种,并且说“一器而工聚焉者车为多”,认为车辆制造是周代手工业的代表。
2 汉代
洛阳车辆种类更加繁多
汉代时,洛阳车辆的种类更加繁多,有供帝王、皇后、皇族乘坐的金根车、安车、羊车、绿车、辎轶车、步辇等,供王侯、贵族乘坐的高车、轺(yáo)车等,军用的轻车、重车等,供驿运专用的传车,民间使用的柴车、鹿车、露车、轲车等。鹿车,又称独轮车,洛阳民间俗称小车。《东观汉记》载:“贤见林,身推鹿车,载致成丧。”它发明于春秋时期,流行于汉魏;木制独轮,双辕单攀,木质结构,有中间起脊和中间无脊两种;既可载货又能坐人,在山间小路上亦可行驶,结构简单,制作方便,经济耐用,适应性强,是古代劳动人民生产、生活常用的车辆。日本人在研究自行车发展史时,认为中国孔子时代所发明的独轮车是自行车的始祖。
东汉时期,洛阳出现了铁轮车。独轮车和铁轮车在洛阳城乡曾使用过两千多年。《通志·周公摄政》载:西周成王七年(公元前1036年)越裳氏“意中国有圣人,于是来朝,周公致简于宗庙。使者迷其归途,周公锡以骈车五乘,皆为司南之制,使者载之。由扶南、林邑海际,期年而至其国。故指南车常为先道,示远人以正四方”。后来,东汉时的张衡、曹魏时的马钧又先后在洛阳制造出指南车。指南车的发明,标志着我国古代对齿轮系统的应用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它是现代车辆上离合器的先驱。
记里鼓车又叫大章车、记道车,是东汉时张衡在洛阳发明的。它下面安装的是一套减速齿轮系统,这在当时世界上是非常先进的。它是现代车辆计程仪的先驱,是世界上最早的计程仪。
马钧在洛阳还制造出发石车(用于战争)、龙骨水车(用于灌溉)等。
3 隋唐
洛阳造船业兴旺发达
河洛地区河流纵横,是全国最早制造、使用舟船的地区之一。相传,远古时期龙马负图出于河,伏羲氏曾乘桴(fú,小筏)从陈来孟津观看,因以作八卦,开创了远古文明。黄帝时,已能“刳(kū)木为舟,剡(yǎn)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易经·糸辞》)。夏禹治水时,“陆行载车,水行载舟,泥行蹈橇,山行即桥”(《史记·河渠书》)。
商代盘庚迁都于亳时,从黄河上往返渡运乘的是木板船,这比筏和独木舟前进了一大步。《太平御览·太公六韬》载,周武王伐纣,吕尚(即姜子牙)后出率领的一个船队就有四十七艘船,武王率领的大军“先出于河”的船只当然更多。单就“戎车三百乘,虎贲(bēn)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能在三天三夜之间全部渡过黄河来看,其船之大、数量之多是不言而喻的。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洛阳一带造船业之发达、造船技术之进步。
曹魏时,为了适应水上交通和战备的需要,洛阳设有规模宏大的横舆船屯。“船屯”就是造船厂。这个造船厂不仅能制造漕运和水战需要的一般船只,而且能够制造工艺复杂、技术精湛的楼船。楼船是现代化战舰的雏形,船体庞大,结构严密。《武备志·战舰》上说:“楼船者船上建楼三重,列女墙、战格,树幡帜,开弓窗矛穴,状如小垒。”这说明洛阳当时在造船工具、设备和工艺技术等方面,都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
隋唐时,洛阳造船业兴旺。隋炀帝三次游幸江都(今江苏扬州),都“御龙舟。龙舟四重,高四十五尺,长二百尺。上重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中二重有百二十房,皆饰以金玉。下重内侍处之。皇后乘翔螭(chī)舟,制度差小,而装饰无异”(《资治通鉴·隋记》)。炀帝的龙舟大队中,除龙舟、翔螭舟外,还有五楼船五十二艘,三楼船一百二十艘,二楼船二百五十艘,航、舫、舸、艚等各种名目的船二千四百艘。自洛阳出发,舳舻(zhú lú)相继,前后绵延一百多公里。
隋炀帝的龙舟船队,集中了我国古代的多种船型,大大小小,形制不一,形形色色,琳琅满目。建造这么多的船仅用了五个多月时间,充分反映了当时造船力量之雄厚、技术水平之高超和造船手工业之发达。《资治通鉴·隋记》和《隋书·礼仪志》上记载的观风行殿和六合板城是用木材制作可自由拆卸迁移的宫殿和城堡。前者下有轮轴;后者城方一百二十丈,高四丈二尺,四角起敌楼,城开两门。这是宇文恺在洛阳设计、制造的,代表了当时木器制作业的最高水平。
元、明、清时期,洛阳不再为都城,各个门类的手工业虽然仍在不断发展,但已失去往昔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