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9版:人文河洛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9年3月27日 星期

读白居易五凤楼诗 说应天门前世今生
□孙钦良

前几日我路过定鼎路,看到新修的应天门角楼四起,威风八面,高大巍峨,已经蔚为大观了。

当年白居易登此城楼,写了一首诗《五凤楼晚望》,诗题下面自注“六年八月十日作”,透露此诗写于唐文宗大和六年(公元832年)。这个诗题给出的信息是:至少在中晚唐之际,应天门就称“五凤楼”了。

这首诗云:晴阳晚照湿烟销,五凤楼高天泬寥(jué liáo)。野绿全经朝雨洗,林红半被暮云烧。龙门翠黛眉相对,伊水黄金线一条。自入秋来风景好,就中最好是今朝。

诗的意思是:雨后天晴夕照里湿散烟消,登上五凤楼见天宇空朗浩渺。田野翠绿是经朝雨洗涤,林梢红染乃因晚霞斜照。眺望龙门山色如美女黛眉,远看伊水波光似黄金一条。入秋以来风景越来越美,最美的还属今朝雨后触目皆妙。

按下此诗不说,先说应天门的来历及名称演变。

建造时间:隋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建造项目:隋炀帝迁都洛阳打造东都城时的重要工程;所处位置:隋唐洛阳城宫城正南门,南与皇城正门端门、郭城正门定鼎门相对应,北与明堂、玄武门、龙光门相对应,处于隋唐洛阳城南北轴线上。

名称演变:隋代初建时称“则天门”,取“以天为则”之意;隋末王世充盘踞洛阳号称“郑王”时,将“则天门”改称“顺天门”,取“顺天应时”之意,不久王世充败,恢复“则天门”旧称。唐睿宗李旦执政时期,因避其母武则天名讳,改为“应天门”,取“应天顺民”之意。中晚唐之际始称“五凤楼”,宋代沿用此称。

我们知道,要想衡量古代建筑物的规格与气势,须从三大要素着眼:第一,位置。第二,体量。第三,高度。所处位置重要,建筑体量恢弘,建筑高度可观,那么这个建筑物就非同一般了。

这三条,应天门都具备。第一,应天门是都城心脏宫城的正南门,朝廷经常在此举行重大国事庆典或外交活动。比如武则天登基典礼即在这里举行。第二,应天门建筑体量非常大,不单单是一个城门,而是一个建筑群。据考古挖掘证实:应天门城门下的台基,东西长120米,南北宽60米,台基上又建起35米高的城门楼,其高度约相当于如今的12层楼高。城门楼两边,一前一后有阙楼、垛楼,亦很高。两阙相距83米,阙上两重飞檐,状如凤翼,呈展翅欲飞状。两阙向北通过十几米宽的城墙与城门主体相连。整个城门楼、两垛楼、两阙楼,恢弘壮阔。加上城门进深二十多米,门洞高大而深邃,人们穿过幽深高大的门洞时,肃然起敬。

但越是重要的建筑,越是容易被焚毁。这个应天门历史上就被烧过两次。

首先是李世民——他在隋末战争中,多次带兵来洛阳作战。当他攻下洛阳城,看到隋朝修建的这个城楼非常奢华,大怒,下令焚烧了。他的儿子唐高宗执政时修复了此城门,但到了天宝年间,又被烧。尽管多次被烧或损毁,但由于是宫城正南门,位置重要,地位重要,所以总是“屡烧屡建”。一直到了唐朝末年,已经准备篡唐的朱温,也知道这个城门重要,他在立昭宗第九子13岁的李柷(chù)为帝(唐哀宗)时,把李柷的即位玉册(一共10枚)留在了应天门。后经战火,玉册掩埋,直到1989年考古人员在遗址发掘时才被发现。如今,这玉册已然成了我们的文物宝贝了。

白居易写此诗时,“应天门”旧称应在他的脑海里,但他写诗的题目时,为什么不用《应天门晚望》,而是用《五凤楼晚望》呢?这说明“五凤楼”这个称谓,很能体现这座城门的建筑特点。

原来,应天门的建筑形制,不像定鼎门那样,有一个整齐的门脸,其地基平面呈“凹”字形,城门楼在中间,垛楼、阙楼各一对,分排在两边,飞檐如翅翼,似五只金凤凰。白居易、徐凝及北宋的邵雍等都曾以诗歌的形式写过五凤楼。文人喜欢这座造型灵动的城门楼,用一个诗意的名字来命名它,这是可以理解的。

应天门称谓端庄大气,体现了宫城正门的气派与庄严。“五凤楼”称谓诗意形象,容易引起诗人的关注与吟诵。名称变化,当属自然,这只能使该城门的历史更厚重,内涵更丰富,故事更生动。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