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2版:生 活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9年4月12日 星期

拉煤记
□马宣廷 口述 王书敏 整理

20世纪70年代初,生活在豫西山区的农民兄弟,一日三餐离不开煤,做饭烧煤仍是头等大事。

为了全家人的生计,父亲常年在外打工以补贴家用。我来到洛阳郊区参加了农村教育工作,当上了一名农村教师。三弟在镇里读高中,而家里的农活全由母亲和二弟承担。

曾记得在70年代初的一次假期中,我从洛阳回到豫西山区新安县老家,母亲告诉我说,家里的煤已经用完,趁我在家和弟弟们一块下山底去拉车煤做饭应急。

那时,由于我刚刚参加工作,月工资只有数十元,母亲忐忑着说,如果你身上有钱,就和弟弟们把煤拉回家,我满口答应了母亲。

次日,天刚蒙蒙亮,我们弟兄三人拉着架子车直往煤场奔去。因为煤场离家有三十多里地,午时我们终于到了煤场。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长坡下的一条小河,小河边有座露天煤场,远远望去黑压压一片拉煤的农民。我们急匆匆下长坡,过小河。我让两个弟弟在空地上稍稍休息,自己急忙去排队、开票、装车、称重。

下午三点多,我们才开始往家赶。回家途中,一条千余米的大坡上,汽车、拖拉机、牛车等一辆辆从我们身旁走过,而我们的人力车如蜗牛爬步拉着绳索躬着腰缓缓而行。我们兄弟三人个个大汗淋漓气喘吁吁,汗水浸湿了我们的衣衫。

当我们的煤车将行至坡顶时,从坡顶休息的人群中跑来一位素不相识的大哥。那位大哥一到车旁就帮我们推车,我们的煤车很快上了大坡。在坡顶车停下后,这位大哥问我们是哪个村的,还让我们路过他的村子时,到家里歇息后,再弄些吃的充饥。

没多大工夫,到了大哥所在的养寺村,从村边一座宅院里走出一位老大娘,那位大哥看见老大娘先喊了声“妈”,然后让老大娘把热水端出,又是搬凳子,又是倒水,还给我们递馍吃,像待客人一样热情。临行前,大娘和大哥还把馍往我们的馍袋里塞。

如今,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迅猛发展,山里人拉煤已成为往事,在山沟里居住的“沟底人”,已按上级和村委会的规划,依次搬到了沟上的新村。距新村不远处就有蜂窝煤场,农户用煤时一个电话就会送煤上门。跨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条五六米宽的水泥路从家门前通过,大中小型客车一日数次从新安县新仓乡直达洛阳,满足了当地群众出行需要;家家户户还用上了自来水和天然气。我相信,乡亲们的日子会越过越红火。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