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讲的都是“天文望远镜”,现在要换一个名称了——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就属于射电望远镜。
由于射电望远镜的出现,天文学家把从前所称的“天文望远镜”称为“光学望远镜”。二者在波长上也有很大差别。“中国天眼”工程的副经理、天文学家彭勃曾这样说:“电磁波的波长比光学的波长要长几十万倍到几千万倍。”
南仁东说:“如果你只是从光学波段去观察、去研究宇宙,肯定是片面的。不同的波长给我们带来不同的天文信息。”
这种“不同”是如此惊人——这无异于打开看不见的宇宙!千万年来,人类从星光灿烂中看到的是天体的光学形象。可是,光波透不过宇宙中的尘埃,无线电波则可以穿透尘埃。射电望远镜诞生后,星际尘埃遮蔽的广袤宇宙,才第一次在人类的认知世界里展露出它更多的“奥秘”。
“讲射电望远镜,我们不能忘了卡尔·央斯基。”南仁东多次对学生们讲述。
卡尔·央斯基,美国贝尔实验室的工程师。1931年,央斯基在使用巨大的定向天线研究越洋无线电话的声音时,注意到一种来源不明会重复的信号。起初,他怀疑这种干扰源来自太阳,持续追踪观察后,发现干扰源并不随着太阳的出没而变化。经反复观测分析,央斯基在1932年发表论文断言:这是来自银河系的无线电波。人类由此开始了用射电波研究天体的新纪元。
接下来的故事,是一个名叫雷伯的美国人走进射电天文学来了。他在1937年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射电望远镜,这是一台9.6米口径的抛物面碟形射电望远镜。1941年,雷伯用它进行第一次射电巡天,发现了天鹅座、仙后座和人马座中的三个很强的射电源,获得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幅银河系射电天图。这些成就,被认为标志着射电天文学的诞生。
1945年2月,南仁东在吉林辽源出生了。1957年,南仁东上中学了——辽源四中。少年伙伴张平与南仁东是邻居,他说南仁东从小就对星星感兴趣。
南仁东的弟弟南仁刚回忆说,父亲对他们姐弟的学习要求很严,他们姐弟几个都没少挨打,但哥哥南仁东总能靠一张好成绩单换来父亲的笑脸。“我哥小时候喜欢看小人书,有了钱就去书摊。最后,摊主见他来的次数太多,索性让他免费看。”
一个小时候会阅读的孩子,眼界和情怀都会在阅读中滋长。南仁东虽然成绩一向不错,但上了初中,也只是还好,并不很突出,直到辽源四中有一位老师发现了南仁东……南仁刚回忆说,哥哥读清华后第一个假期回来,带他去四中看望恩师。哥哥对他说,没有这位老师,就没有自己的今天。
南仁刚只知道,那时这位老师把哥哥叫到家里,跟他谈了一天。南仁刚说,很遗憾,他记不得老师的姓名了,只知道那位老师跟南仁东“谈了一天”,是谈思想,不是传授知识。
细想南仁刚的回忆,老师大约是打开了南仁东的志向之门。这件事发生在南仁东初三的时候,那一年,他1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