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专项】沟域经济提质增效:围绕“一沟一特色,一沟一亮点”,打造“沟谷文旅业、半坡林果业、山顶生态林”全景式示范区,建设绿色生态、产业融合、高端高效、特色鲜明的沟域经济发展带,全面提升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到2020年,市级示范区由2018年年底的23个达到40个,积极推进县级示范区建设,总产值由20亿元提高到40亿元以上;到2022年,提升示范区质量效益,总产值达到60亿元以上。
“十三五”以来,我市立足洛阳地理条件和资源禀赋,创造性地推动沟域经济发展,闯出了豫西山区发展的新模式。
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会指出,推进乡村振兴,要统筹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不能顾此失彼,不能急功近利。而沟域经济正是把农村生产、生活、生态贯通起来,推动乡村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的综合载体,必须科学规划、打好品牌、抓好落实。
33个沟域示范区提质增效
盛夏,山城栾川凉爽幽静。郭秋香经营的农家宾馆就坐落在陶湾镇伊河源头。现在,这里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旅游旺季。“就这两三年的工夫,村里完全变了个模样。”郭秋香说。
近年,当地依托沟域独特的山水资源、田园风光,掀起沟域建设高潮,打造开放式的以健康养生、户外运动为主题的伊源康养谷。生态变美了,设施齐全了,游客纷至沓来,郭秋香也跟着富了起来,精神头儿也大不一样。
2017年以来,我市先后确定和培育了33个沟域经济示范区,累计完成投资超过65亿元,实现了沟域内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的同步推进。
据统计,2018年市级沟域经济示范区实现产值13.6亿元,参与沟域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总数达到237个,3.85万农村群众从中获益。
沟域发展力求“一沟一特色”
沟域经济发展没有成熟经验可循。在推进中,我市坚持“一沟一特色,一沟一亮点”,逐步形成了自然生态旅游型、特色产业主导型、龙头景区带动型、民俗文化融合型等多种发展形态。
在沟域经济快步前行的同时,也暴露出规划布局缺乏统筹、建设标准参差不齐、特色产业融合不够、发展业态单一同质等问题,还有一些地方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过度开发建设,丧失了特色韵味。这些都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按照沟域经济提质增效重大专项部署,下一步,我市将统筹考虑生态、生产、生活功能布局,高质量高标准完善提升沟域经济规划,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建立健全项目库,防止盲目投资,无序建设;探索建立沟域经济多元投融资模式,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完善基础设施条件,提升沟域生态环境,培育特色产业品牌。此外,我市也将建立正向激励机制,总结推广经验,加强宣传引导,着力打造一批亮点示范项目。
示范引领彰显沟域新理念
近年,在沟域经济带动下,很多名不见经传的荒沟、山村,成为城里人回忆乡愁的“故园”和畅享自然的“田园”。
纵观一些发展势头强劲的沟域经济示范区,成功的关键在于找准了特色,做实了产业,保护了生态,实现了共享。
沟域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在于走特色发展之路。下一步,我市将立足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打造“沟谷文旅业、半坡林果业、山顶生态林”全景式示范区,建设绿色生态、产业融合、高端高效、特色鲜明的沟域经济发展带,着力以特色聚人气,以产业提效益。
良好的自然生态是沟域经济赖以发展的基础。未来,沟域经济建设要一以贯之地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充分考虑山区生态承载能力,统筹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真正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沟域经济发展的落脚点,在于共建共享。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将把维护农民群众利益、促进共享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发挥农民在沟域经济中的主体作用,持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让农业产业强起来、农民腰包鼓起来、农村家园美起来。
本报记者 白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