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9版:人文河洛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9年7月5日 星期

道学堂里拜两程 伊洛渊源当无愧
□李焕有

两程祠,是河洛地区祠堂建筑规制最健全的一座。高大气派的棂星门,让行人驻足仰视;影壁墙上,几块匾额凸显两程祠的厚重;大门内两侧的望柱,似持守的将军昂然挺立;诚敬门、道学堂、著述楼位立中轴线上,和风甘雨坊、烈日秋霜坊分列左右。棵棵古柏参天,历代碑刻俨然……可谓“青史芳名千古屹,皂囊封事万年存”。

1 堂高彰阶位

现在的两程祠,最能感受到“青史”“万古存”的则是道学堂。道学堂,矗立在高高的台基之上,红门窗、黛青瓦,显得高大、肃穆。四周的古柏,树干高插云霄,枝叶荫蔽天日。

从平地登上道学堂的平台,有7个台阶之多。在古代,台阶每层的高度和宽度是有定制的。《工部工程做法则例》规定,台阶“其宽自八寸五分至一尺为定,厚以四寸至五寸为定”。基座的高低自然关联到台阶踏跺的级数,即“阶级”的多少。台阶数目皆为阳(奇)数,皇帝宫殿台阶多为“九”阶。道学堂则是“七”阶,足见后人对两程先生的敬仰之情。

进入堂内,程颢、程颐圣像端坐正位。哥哥程颢乌须黑发显得年轻,弟弟程颐白须白发显得老相。有人说,程颢“生而知之”,学习起来不费吹灰之力,很快就成了满腹经纶的学者;程颐却是“学而知之”,是通过刻苦读书,学白了头发才成为饱学之士的。其实,这只是对二位的敬仰之语。实情是,程颢虽是哥哥,去世时才54岁,所以头发还是黑的;而弟弟程颐死时已75岁了,须发皆白是自然规律。

按照宗族祠堂的惯例,道学堂应属于祭祀两程先生的寝殿。除先生塑像外,里边还应有后人的牌位。但是,在这里,除看到先生塑像外,映入眼帘的是另外一番景象:仰望之,皇家匾额静静高悬;俯察之,皇帝圣旨展柜陈列。显然,两程祠已经上升到了国家层面,远远超出了“家祠”的范畴。

2 楹联赞品行

暖阁旁边的柱子上一副楹联分列左右,拘谨中透着灵动的隶书字体,与内容相和相谐:

此道无传久矣溯秦汉唐以前仰承邹峄

斯文不在兹乎自周邵张而外佑启紫阳

此联为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嵩县知事刘礼淞撰写。

上联中,“此道”指的是孔孟之道。孔子、孟子倡导的儒家文化,从秦、汉一直到唐,或断章取义地被统治者利用,或被其他文化替代而弱化。到了宋代,程颢程颐两兄弟殚精竭虑重新挖掘,使儒家文化的本质得到弘扬。邹峄,是孟子故里今山东省邹城市的一座山,此处以“山名”指代孟子。

明天顺六年(公元1462)河南府嵩县儒学训导张鉴撰的《两程先生祠记碑》中写道:“奉先贤以祠,所以隆道统也。而斯道之统传,由尧舜以至孔孟。孟轲死,不得其传千余载。至于有宋,则有两程先生焉。”这段文字解释了“此道无传久矣”之缘由,也褒奖了两程兄弟“仰承”儒学之功绩。

下联中的“周邵张”指周敦颐、邵雍和张载。这三位人物与两程先生合称为“北宋五子”。发展儒学,倡导理学的创始者就是此五人所为。“佑启紫阳”,即佑助启发朱熹。“紫阳”为朱熹的号。“斯文不在兹乎”,意思是说斯文就在这里。这里是两程兄弟理学思想的传承、发扬之地。

这副楹联,赞颂了两程兄弟在发展儒学、建立理学、推动国家文化进步方面所作出的贡献。关于两程兄弟在弘扬儒学上的贡献,这里不过多阐释,仅撷取一个故事显其一斑。

程颢在扶沟任县令时,上蔡人谢良佐专程向他拜师。开始时,程颢把他安排到一个小屋里居住。屋子顶部漏雨,四壁透风。时值寒冬腊月,大雪纷飞,晚上没有蜡烛照明,白天没有炭火取暖,饭也吃不饱。谢良佐在如此艰苦环境中,苦思勤学一个多月。他悟到,修身的最大障碍在于“矜”。刚愎自用、自欺欺人的心态,骄傲自大的气势,皆是由“矜”引起的。一年后,他与程颐相见,程颐问他:“一年来有何进益?”他回答道:“唯去得一‘矜’字。”于是,“良佐去矜”成为千古佳话。由于受两程兄弟的教诲和启发,谢良佐后来创立了上蔡学派,成为心学的奠基人、湖湘学派的鼻祖,在程朱理学的发展史上起到了桥梁作用。其与游酢、吕大临、杨时合称程门四先生。

3 匾额显思想

“理学亢宗”匾额,宋代理宗帝敕封,赞誉两程先生为理学宗师;“学达性天”匾额,清朝康熙帝御书,褒奖两程先生有功道统;“伊洛渊源”匾额,慈禧太后御书,赞赏两程先生在伊洛之滨创立理学;“希踪颜孟”匾额,清朝光绪帝御书,称赞两程先生道统思想比肩颜孟。匾额俨然,不动声色。前者,可以褒美先贤;后者,可以鼓励后学。

众所周知,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城,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避乱于西安。在局势稍微稳定之后,他们开始返回北京,于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农历九月中旬过洛阳。《庚子西狩丛谈》记载,“十九日……辰刻即出宫,谒关帝陵,幸龙门、伊阙”。据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还动念亲自拜谒两程祠,但最终没有成行,“敕礼亲王谒两程祠”,并分别御书匾额一块。

笔者甚为赞同一位学者之言:“道如日月,学宗洛阳自是儒学根本;理若江河,风起绿洲本为伊洛渊源。”

单说“伊洛渊源”,这个桂冠是后人送给两程先生的。理学是宋元明清时期儒学的主要形态,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潮。理学也称道学、宋学、新儒学,其中“两程”洛学出自伊洛,博大精深,后经程门弟子们的接力传播,西越崤函,南走湖湘,东南汇闽海,传播广泛,承继绵远。

朱熹是两程理学的忠实传播者,整理出《程氏遗书》《伊洛渊源录》等书。自从《四书集注》出版,“一手拿着干粮,一手拿着理学”就成为天下读书人的“日常生活图”。于是乎,“程朱理学”成为后人著作中固定的搭配词语。上文楹联中的“佑启紫阳”也就名正言顺了。

在康熙版《河南府志》中,有一篇《伊洛渊源祠记》,是明代河南知府陈宣撰写的。其对两程先生的崇敬之情,言辞之真切、感情之真挚,读之为之动容。之后,他看到乡贤祠、九贤祠里都有两夫子像,但感觉“泛而不专也”,于是就劝“洛人之尚义者朱永昌等创渊源祠于西郭洛阳门之左”。慈禧太后、光绪皇帝赠予的匾额,首先是悬挂于这里的。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