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垃圾分类看似“小事”,实则是“大事”。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对垃圾分类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垃圾分类工作,日前召开的市委常委会议强调,要紧盯分类投放准确率、分类知识知晓率、末端处理利用率,统筹抓好长效机制、科学管理、习惯养成,营造以参与垃圾分类为荣、以准确分类为荣的浓厚氛围。为营造人人参与垃圾分类、助力绿色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本报今起开设《垃圾分类从我做起 宜居洛阳更加美丽》栏目,深入报道我市实施垃圾分类过程中的积极探索和生动实践。敬请关注。
“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垃圾分类工作,多次就做好这项工作提出要求。
作为首批省级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洛阳积极行动,从去年下半年起在中心城区20余个小区开始陆续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共设置智能可回收垃圾分类设备94组。目前,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已超10%,市民群众对垃圾分类的认可度、参与度不断提升。
1 洛阳是首批省级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
市环卫处相关负责人介绍,2018年3月,省住建厅召开全省城市管理工作会议,会上印发《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2018年全省城市建设管理工作要点的通知》,明确要求2018年洛阳市要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确定一批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小区,年底前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户在3万户以上。
2018年9月,《河南省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制度实施方案》出台,全省确定在洛阳、开封、焦作、安阳开展省级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提出2019年4个省级试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20%,生活垃圾回收率达到10%。
今年4月,住建部等部门联合下发通知,要求2019年年底前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去年下半年,市委、市政府积极开展先行先试工作,市城市管理部门制定下发了《洛阳市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提出逐步完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机制,通过政府推动、社会化运作等模式积极开展试点工作,目前已有6万余户市区居民参与生活垃圾分类。
2 市区20余个小区居民已参与生活垃圾分类
昨日一早,家住西工区名门万象小区的陶伟来到小区内智能垃圾分类站前,将头一天产生的生活垃圾,按照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有毒有害垃圾等不同种类,分别投入到相应垃圾箱内。
“投放可回收垃圾还可以兑换积分,累计满后还能兑换生活用品。”陶伟表示,生活垃圾分类是新鲜事物,虽然比原先要复杂,但是有助于绿色发展,大伙也慢慢养成了习惯。
名门万象小区,是我市去年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试点的小区之一。市环卫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我市已在市区中泰世纪花城、国花宝居、顺驰城、帝都国际城、君河湾等20余个小区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试点。
在实际操作层面,我市坚持政府推动、社会化运作,已有浙江联运、洛阳达捷等企业积极参与试点,在市区20余个试点小区内摆放智能可回收垃圾分类设备94组、智能发袋机35台、智能礼品兑换机83台、有害垃圾箱100余个、其他垃圾箱2200个、厨余垃圾桶1350个。近一年来,参与户数累计超过6万户,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超10%,我市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3 市区日均处理生活垃圾约1800吨
推广生活垃圾分类是大势所趋,那么,目前我市中心城区生活垃圾日常如何进行处理?
市环卫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城市区目前生活垃圾收运体系为:各小区的日产生活垃圾由各社区、街道负责组织力量就近运输到垃圾中转站,经垃圾中转站压缩打包密闭后由环卫部门运送到市垃圾处理场,市区日均处理生活垃圾约1800吨。
目前,城市区配置果皮箱15000余个,建有垃圾中转站128座,环卫专业队伍管理的垃圾中转站均制订了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有专人管理,环卫专业运输车320余辆,可实现“密闭运输、日产日清、车走地净”作业要求。
在生活垃圾终端处理环节,我市主要采取卫生填埋和火力焚烧发电相结合的方式。其中,2017年投用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日处理规模达1500吨,正在建设的餐厨垃圾处理厂有望9月底完成调试,今年年底前正式运营。
4 试点小区先期按照“四分法”对生活垃圾分类投放
市环卫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参照外地一些城市的做法,我市试点范围内的小区目前先期正在按照“四分法”对生活垃圾分类投放。
可回收垃圾
废纸,废塑料,废金属,废包装物,衣物、箱包、家纺、纺织料等废旧纺织物,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废玻璃,废纸塑铝复合包装等可资源化利用的生活垃圾
有害垃圾
废电池(镉镍电池、氧化汞电池、铅蓄电池等),废荧光灯管(日光灯管、节能灯等),废温度计,废血压计,废药品及其包装物,废油漆、溶剂及其包装物,废杀虫剂、消毒剂及其包装物,废胶片及废相纸等
厨余垃圾
蔬菜瓜果、腐肉、肉碎骨、蛋壳、畜禽产品内脏等厨房产生的垃圾
其他垃圾
除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和厨余垃圾以外的日常生活垃圾,包括一次性塑料袋、泡沫餐盒、被污染的纸张等
本报记者 李东慧 制图 文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