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9版:人文河洛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9年10月11日 星期

说说古代父子同名
——唐代墓志解读
唐《严挺之墓志》拓本(局部)

□王化昆 文/图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很多避讳的情况发生,其中之一为家讳,就是自家的先祖名字,当然最主要的是父母及祖父母的名字,是要回避的,否则就是对祖先的不敬。但在现在出土的诸多墓志中,又出现一种极其特别的现象,就是父子居然同名,令人非常不解。这里的同名,可分为几类,即完全相同、重一个字、同音等。

1 父子名字 全然相同

唐代把避讳写入《唐律》中,对违反者予以处罚。然而,有悖于此的现象屡屡出现,颇令人疑惑与费解。

唐承议郎、行临海郡宁海县令《陈祎墓志》:“公讳祎……宣德郎行坊州中部县尉讳祎,公之烈考也……公即中部公之长子也。”唐《周师墓志》:“君讳师……父师,忻州司户。君……年卅五,任唐纪王府亲事……调露二年,授夏官散。”唐《周宝墓志》:“君讳宝……父宝,隋任贝州司马……(君)隋任宣州参军……又迁阳湖镇兵曹,诏授汝州司马。”唐《张毗罗墓志》:“公讳毗罗……父讳毗罗,弈叶承家,隐轮不仕。公……拜定远将军,守左武卫将军。”唐处士《张师墓志》:“君讳师……父师,隋任本州大中正……公……”

从上述数方墓志可以看到,名字相同的父子二人,或任官不同,或一人有官职,一人无官职(处士、隐轮不仕),区别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陈祎墓志》,墓志主是中部县尉陈祎之长子,中部公(中部县尉)是墓志主之烈考(父亲),说得清清楚楚,不容置疑。再者,在交代完墓志主父亲之后,为了表明下面开始讲述墓志主的经历,都有一个领头词“公”或者“君”。

如果说这些男性墓志主父子同名还可能有人质疑的话,那么,父女同名则一目了然。

唐《路玄式墓志》:“夫人讳玄式……父玄式,唐朝任曹王友、朝散大大、上柱国、行陈州司马。”唐《黄君妻孙智墓志》:“夫人讳智……父智,唐任岐州司马上护军。”唐《张君妻徐明墓志》:“夫人讳明……父明,唐岷州基城县令。”唐《张史仁妻成公义墓志》:“夫人讳义……父义,皇朝许州阳翟县令。”

唐代有个叫严挺之的,玄宗开元年间,任给事中、知贡举,后为尚书左丞,负责吏部事务,终职太子詹事。他的女儿也叫严挺之,她的墓志现藏洛阳九朝刻石文字博物馆。此类在传世古代文献中几乎不可能的现象,却相当多地出现在墓志中。

2 子为父撰 当非同名

墓志一般都有一定的格式,通常是先说墓志主叫什么,字什么,哪里人,然后叙述世系,再后开始叙述墓志主的人生经历,并惯以领头词“君”或“公”。但有些墓志文在交代完世系后,却没有领头词。此类墓志文的核心内容,实际上说的是世系中的“父”。这类墓志应该是墓志主的子嗣为父亲撰写的,从表面上看似墓志主与父亲同名,其实是同一人,只是有的又重复一次名字,有的则省去世系中的父辈,但这些绝不属父子同名类。

唐舒王府典军《王仁墓志》:“君讳仁……父仁,唐朝上护军游击将军……后任舒王府典军。”唐左卫勋一府勋卫上柱国《元思亮墓志》:“公讳瑛……父瑛,皇朝左卫勋一府勋卫。”唐儒林郎守陈州司兵参军《郑憬墓志》:“公讳憬……父讳憬,皇陈州司兵参军。”唐鄂州永兴县令《陈玄度墓志》:“公讳玄度……父玄度……唐任密王祭酒……选校辰州辰溪县令……授鄂州永兴县令。”

上述四方看似父子同名的墓志,极其相似的一点就是,父子二人不仅同名,而且官职也完全一样。两个王仁同为舒王府典军,两个元瑛同为左卫勋一府勋卫,两个郑憬同为陈州司兵参军,两个陈玄度同为鄂州永兴县令。怎么可能如此之巧?在这组墓志中,交代完世系后,下面的叙述中都没有通常的领头词“君”“公”,通篇一以贯之,直至卒葬,都是在叙述墓志主的“父亲”。这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所谓的父子,实为同一人。

唐《马珍墓志》:“公讳珍……父讳珍,隋开皇十九年任益州别将,至□(因墓碑受损,此处文字无法识别。下同)年任左开府司兵参军……至大业九年,任江南府队正……至开明二年,任郐州昌虑县主簿,□仪同三司如故……贞观廿三年奉诏授沂州丞县令,至永徽三年奉诏授绵州昌隆县令。”在所见出土墓志中,像这样长篇累牍、详细叙述墓志主父亲的经历,至终还在说他的卒葬的,没有一例。此人任官三代六朝(隋文帝、炀帝,郑王世充,唐高祖、太宗、高宗)共五六十年,至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去世,享龄86岁。这也是子为父撰写的墓志。

另外,唐《孙师政墓志》《焦达墓志》《张方仁墓志》《裴崇礼墓志》《要志墓志》等,与上述墓志情况大致相同,均属此类。

唐《毛爽墓志》:“君讳爽……父爽,县职事为生……母严八十……嗟考妣之冥寞,叹魂魄之重泉……择葬地兆,永固长宁。”整篇墓志都在记述父母之事。显然,在县里任职的毛爽,就是墓志主。口称父、母,作者只能是其子嗣。

上述墓志,就没有唐《杨彦墓志》这样明白,不让人产生歧义:“曾祖嵩,随任益州别驾……祖良,随任蜀郡丞……父彦,先任玉山府旅帅,□蒙诏授玉城县令……兴母王氏,合葬于……”显然,该墓志是儿子杨兴为父亲杨彦所作,或者是杨兴找人以自己的名义代写,其行文没有通常的君讳某某,字某某。

3 原因复杂 难以确定

在儒家思想长期影响下的中国古代社会,尊敬尊重长辈是做人的基本素质,对长辈名字的避讳是其中重要一项。然而,在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出现如此多的父子同名现象,原因不是单一的,而是有着复杂的背景。

如果后辈的名字是长辈给起的,则不是晚辈的问题,而是长辈有意为之,个中原因,或是对最高统治者所倡导主流思想的反叛,以自标清高;或是对子女充满期待,认为他们长相或性格行为很像自己,以此来寄托他们能延续自己。《新唐书·王智兴传》记载,孙子晏宰自小聪明机智,王智兴非常喜欢他,就亲自抚养,并取名与其父辈重一字。

古今以来,自己改名字的也大有人在。《史记·司马相如传》:“相如既学,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唐《李忠墓志》:“父丘,孔夫子之嘉名,讳同钦慕。”还有人为此改姓者。《周书·唐瑾传》记载,唐瑾因倾慕燕国公于瑾,上书朝廷,请求改姓于。如果是自己改为与父祖同名,则可能包含着对先辈的追思纪念。

总之,父子同名的原因比较复杂,但这一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佛教流行等当为最重要的因素,这些都极大地冲击着人们的传统思想。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