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1版:文体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9年10月18日 星期

03 中国古代各朝女主的理政与临朝


一提起垂帘听政,当代人首先想到或是印象最深的,就是晚清慈禧太后三度垂帘,统治中国长达47年之事。其实,根据《二十四史》的不完全统计,在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各朝临朝称制或垂帘听政的女主共计40人,仅宋代即先后有9位女主临朝称制。太后临朝称制或垂帘听政,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一种非常态化的皇权统治形式,是对封建家天下皇位继承过程中出现某种危机的一种权宜补救措施。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太后临朝称制听政,大概是战国时期秦昭王时的宣太后。当时,昭王年少继位,其母“宣太后自知事。以同母弟魏冉为将军,任政,封为穰侯。太后摄政,始于此也”。

其后,是西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雉。公元前194年,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继位,是为汉惠帝,吕后被尊称为皇太后。未及7年,惠帝死,“太子立为皇帝”,因其年幼,不能处理朝政,于是由“太后临朝称制,大赦天下”。

检阅中国古代历史,东晋以前各朝虽屡有女主称制之事,但并无“垂帘听政”之事或相关的记载。最早为了临朝听政而垂帘的,大概是东晋康帝的皇后。据《晋书》记载,晋康帝死后,其子穆帝司马聃即位,时年仅二岁,于是“皇太后设白纱帷于太极殿,抱帝临轩”听政。

再其后,唐代的武则天皇后、宋代仁宗的光献皇后、英宗的宣仁皇后等,均曾于听政之时有垂帘之举。

《旧唐书·高宗纪下》记载说:“时帝风疹不能听朝,政事皆决于天后(即武则天皇后)……上每视朝,天后垂帘于御座后,政事大小,皆预闻之,内外称为‘二圣’。帝欲下诏,令天后摄国政。”

中国古代各朝虽有太后称制临朝、垂帘听政的先例,但并不为广大的传统官僚士大夫所完全认同。

两宋时期先后有9位太后垂帘听政。此时太后垂帘听政的仪制虽较以前更为完善,但同时也寓有明显的裁抑防范其专权之意。

首先,对皇太后的自我称谓进行了限制。大家都知道,“朕”字的本意,就是我,在秦朝以前并无使用的限制,一般的平民百姓皆可以自称为朕。但是到了秦始皇以后,朕字成了皇帝自称的专有名词,其他人就不可再随意使用了。然而,我们在检阅中国古代历史文献时却发现,一些临朝称制的皇太后、太皇太后,是可以自称为“朕”的。如汉平帝刘衎继位时,只有九岁,太皇太后王政君出而垂帘听政,《汉书·平帝纪》中即有“诏曰……朕以皇帝幼年,且统国政” 之语。此处的“朕”,即是太皇太后王政君的自称。但是,至迟是到了宋朝时即明确规定,皇太后垂帘听政时的各种仪制虽然可以与皇帝基本相似,但其只能自称为“予”,或是“吾”,而不能再自称为“朕”了。

其次,皇太后拜谒太庙时,虽然也可以穿着皇帝的衮服,但不能饰以日、月、星辰、群山、龙、华虫(华虫者,谓雉也)、宗彝(宗庙彝器,作樽形)、藻(即水藻,为水草形)、火(即火焰,为火焰形)、粉米(即白米,为米粒形)、黼(黑白相次的斧形,刃白身黑)、黻(黑青相次的“亚”形)等十二章纹饰,即十二种图案, 而是必须“减二章”,即“衣去宗彝,裳去藻”。

再次,当时有许多人认为:“母后临朝,非国家盛事。文德殿天子正牙(衙),岂女主所当御乎?” 故此明确规定,皇太后垂帘听政的地点,不可设于外朝的正殿。例如宋仁宗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时,“皇太后御内东门小殿,垂帘听政”。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