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华技能大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在中国中车洛阳机车有限公司“张素丽技能大师工作室”,这些代表张素丽高光时刻的国家级荣誉奖章、证书,都被她低调地收藏在书柜下方。
这些荣誉,足以证明47岁的张素丽在业内的超高技能水准。但每谈及此,她总是语气平和地说:“这些荣誉都是国家给的,离不开单位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和同事们的支持。”
1989年,16岁的张素丽走进了洛阳机车工厂技工学校,学习钳工专业。
干钳工活既需要充沛的体力,更需要娴熟的技巧。上技校后的第一次实习课,张素丽就遇到了难题。
当时,老师让同学们练习打扁铲。由于不会用劲,动作不协调,张素丽两只手死死地攥住扁铲和手锤,最后手掌磨出了水泡,左手的虎口周围青一块紫一块,有的地方还洇着血。
不服输的张素丽向老师求来实习厂房的钥匙,利用课余时间埋头苦练。
空荡荡的厂房里,张素丽一手握扁铲,一手拿锤子,机械地重复着錾钢筋的动作……拿锤子的手掌磨出了水泡,握扁铲的手震裂出口子,半个月后,张素丽“三铲錾钢筋”的本事终于练就,甚至强过男同学“四下断钢筋”的最好成绩。
凭着这股韧劲儿,张素丽渐渐成了学校的尖子生。从二年级开始,张素丽就时常替老师给同学们做各种实操示范。1991年,张素丽在全国厂际技校技术比赛中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从技校毕业时,张素丽已将五级钳工证书握在了手中。
1992年,张素丽以钳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进入中车洛阳公司。27年的时间,张素丽由不服输、敢较真的青涩工人成长为钻难题、带团队、搞创新的大国工匠。
经过刻苦钻研和磨炼,张素丽可以将重叠的两张A4纸只钻透上面一张,而下面一张没有丝毫破损;还可以在新鲜的鸡蛋上钻孔,外壳钻透而内膜不破。渐渐的,张素丽成为厂里的业务顶梁柱,工友们一有疑难问题就找她请教、解决。
一次,某款刚刚在国内应用的进口制动器出现故障需要“拆解维修”,但部件车间的工友们面对这个“新玩意儿”,不知从哪里下手。于是,大家向张素丽求教。没有图纸,没有技术资料,怎么办?张素丽说:“试试呗,一点一点弄。”
整整一个下午,通过不断地摸索和尝试,这个之前从未见过的“洋物件”终于被张素丽完整地拆开。凭着良好的手感,张素丽找到了肉眼难以发现的微小损伤,并给予修复,为企业省去了昂贵的返修费用。
2010年,“张素丽技能大师工作室”在中国中车洛阳机车有限公司成立,这是全国首批50个技能大师工作室之一。培养更多大国工匠,让工匠精神发扬传承,成了张素丽孜孜追求的新目标。
在张素丽带领下,工作室的成员们攻克了HXD1型电力机车轮对齿轮箱漏油、轮对轴承在线厂外报警、港铁探伤车车体制造、宝工转向架制造组装、广州地铁轨检车落成等46项技术质量难关。
如今,工作室已累计带徒75人,其中14人取得高级技师证书,17人取得技师证书,44人取得高级工证书。
“干钳工,是我的专长,一干就是27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工作的目标就是发挥专长,为打造制造强国贡献力量。我的这一初心从前不曾改变,将来更不会改变。”张素丽语气坚定地说。
本报首席记者 张锐鑫 通讯员 拓如印 朱甜媛
精神传承大家谈
通过向张素丽学习,我要努力成为创新型劳动者,专一行、钻一行、爱一行,力争成为业务精湛、堪当企业发展重任的栋梁之材。
——“张素丽技能大师工作室”成员郭玉茹
只要像张素丽一样,做一个夹住了就不肯松开的虎钳,完成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任务,再朴素的人生也会变得炫丽。让我们以奋斗践行初心,彰显新时代的工人担当,为实现制造强国贡献自己的一臂之力!
——“河洛工匠”、洛阳万基铝加工有限公司冷轧机主操手黄龙奎
张素丽的奋斗经历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只要肯付出、肯钻研,在任何舞台都能发光发热,干出不平凡的业绩。张素丽那种不服输、不认命、敢拼搏的干事创业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创业者认真学习和发扬光大!
——清洛基地清科激光创业团队负责人何华
(锐鑫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