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铜镜,讲究点的人家,大多会选择背后有一幅花鸟图案或讲一个有意思故事的镜子。其文化内涵丰富,不仅有装饰的作用,还有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铜镜就成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了。在工业化统领的今天,许多物品都简洁得非常实用,总是使人觉得寡淡。
我沉醉于这些背面配了许多图案的铜镜子,欣赏它们的美妙,流连于它们承载的精美的艺术,还有深厚的传统故事文化。比如“洗耳”铜镜。它的背面以高山流水为背景,讲述了尧舜时代许由和巢父两位隐士之间有趣的故事。临溪洗耳的是许由,牵牛离去的是巢父。高古时期,帝尧欲将王位禅让给许由,许由不肯接受,躲到箕山种地;尧又请他出任九州长,他跑到溪水边去洗耳朵。他对正好牵着牛经过的巢父说,尧叫我去做官,这话弄脏了我的耳朵,所以要来洗一洗。巢父则不以为然说,你如果住在高山深谷,不与世人交往,有谁会去打扰你?你故作清高,不过是沽名钓誉吧。我还怕你洗耳朵的水,弄脏了我的牛嘴呢!
对于两位隐士的互怼,莞尔!许由即使是假清高,也是蛮可爱的,听到那些不屑的世俗的话,一定要做做样子,去洗洗耳朵。挺有仪式感的。就好像“割袍断义”,除了语言上的表达,一定要把袍子割一片下来,才能表达自己的意向和决心。
现今,对“洗耳”的解读却有两种。一种解读为洗耳恭听。南宋诗人王迈,与族侄临别时期待“洗耳候凯音,嘉节迫吹帽”。诗人从“洗耳”的典故出发,却为“洗耳”作出了另外的一种解读。“洗耳”不再是清高做隐士的象征,而成为静候佳音的说辞,而后人又在“洗耳”后面加上恭敬的词语,使之成为一种谦虚地倾听他人语言的姿态。还有一种解读为不听污浊言语的说辞。诸如许由所做的那般。从历史人物来看,一个人在世事上如何选择,无不以时势背景或者人格品行来决定走向。关羽挂袍而去,那是忠义的品行;伯夷叔齐避居首阳不食周黍,那是信念的坚守;至于刘邦对阵项羽所表述的“幸分一杯羹”,则是政治家的无奈、无赖或者说是机智……许由的洗耳,他自我潜意识里就是想清除杂音,六根除尽,坚守“隐君子”心中的意念。如果从历史时代的氛围来看,此行为不乏高古君子的品行,是值得世人点赞,也成为历代贤达俊哲景行行止的楷模。然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巢父的眼里,许由洗耳却成为一个虚假做作,没有社会责任感的行为。使巢父很是不以为然。
前不久,一位作家朋友在一篇文章里,再次引用“洗耳”的典故,感世人喜欢听好话、谄媚言,耳朵听多了好话,堵塞了言路,一些肺腑之言、一些诤友之言就难以入耳。所以她引申为,“炷罢炉熏洗耳听”,多听他人对自己作品的批评和建议,使自己走得更远,走得更快更高。朋友是清醒的,态度也使同行赞许,其中是不是也氤氲着至高至洁的文化品味呢?是不是也蕴含着一个人理智且清醒的品格呢?可谓是:掬水邀明月,青铜镜可为鉴;洗耳除杂音,聆诤言迎清风。
如今离高洁的隐士时代已经十分遥远了,现代社会处于信息时代,滚滚红尘,浮躁功利,尤其是在网络上,真真假假、泥沙俱下的海量的信息充斥了每一个角落,人们难免久闻虚浮之语、奢靡之音。如何面对纷繁的网络信息时代,去自律自省,撷取有益的信息,使心性旷达于“物”外,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寻找“清水”洗耳也就是非常必要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