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01版)
民生保障更有力。2019年,9县(市)居民人均收入达到21848.3元,比2018年提高了1991.5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1.8个百分点,城乡收入倍差由2018年的2.3∶1下降至2019年的2.2∶1。
落实“三起来”重大要求,打造新时期县域经济竞相出彩生动局面
来到孟津“多彩长廊”田园综合体,脆皮红瓤的华晶13号袖珍西瓜,成熟期比最初推广时提前15天,让丰收的瓜农脸上更早绽开笑容;去往爱科麦钨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款款凝结高新技术的电子功能钨钼精深加工成品正在加急赶制,远销美、德、俄、韩等多个国家……
近年,我市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推动新发展理念在洛阳落地生根的必然要求,作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县域治理“三起来”重大要求的具体体现,作为加快建设副中心、致力打造增长极的基础支撑,作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区经济县域经济“双向发力”的关键举措,走出了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振兴之路。
推进沟域经济发展,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
“十三五”期间,我市探索创造了特色各具、异彩纷呈的沟域经济发展模式,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力。2019年,33个市级沟域经济示范带实现产值23.5亿元,带动沟域内近3万人口摆脱贫困。
位于黄河万山湖畔的新安县神仙湾沟域经济示范区,利用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移民留下的窑洞和荒山荒滩,累计栽植冬桃、苹果、樱桃等果木15万余棵,昔日的荒山披上了绿衣,成了游人如织的“绿水青山”,更为群众带来了“金山银山”。
推动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发展水平实现新跨越。
产业强则县域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从根本上讲是产业转型、动能转型的过程。我市近年围绕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坚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双轮驱动”,城区经济与县域经济“双向发力”,高端制造业与高端服务业“双高引领”,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双赢并进”,推动实施产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促进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
2019年,全市18个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的60%以上,增长贡献率超过90%,已成为我市工业发展的主战场。
持续推进城镇化建设,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融合发展绘就新图景。
城镇和乡村是一个血脉相融、地域相连的有机整体。从大力实施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到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城乡统筹、多极支撑、竞相发展的城乡融合发展局面在洛阳逐步形成。
近年,我市高标准实施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全力推动城市建设由“大写意”向“工笔画”转变:围绕“以绿荫城”,迄今我市已有200个城市游园建成投用,7个县(市)入选国家园林县城;围绕“以水润城”,我市统筹推进“四河三渠”综合治理,抓好全流域生态建设,森林覆盖率达到45.3%;围绕“以文化城”,我市加快构建文化传承创新体系,着力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成各类博物馆77家,隋唐洛阳城国家历史文化公园天堂、明堂、应天门、九洲池等项目建成开放,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顺利开馆,荣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十佳城市;扎实推进“书香洛阳”建设,累计建成城市书房165座,15分钟“阅读圈”基本形成,市民文明素养不断提高。
贯彻新发展理念,为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筑牢坚实基础
25日召开的全市重点工作推进会指出,我市下一步将加快洛阳都市圈规划建设,推动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5月底前开工建设中硅高科、黎明化工院等退城入园项目,以此加快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坚强支撑。
筑牢产业支撑,加快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紧紧围绕构建“565”现代产业体系,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2020年年底,力争主营收入超300亿元的县域产业集群达到3个,超500亿元的达到1个。
强化创新驱动,打造县域经济发展引擎。加快县域经济动能转换,扶持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壮大,加强县域企业与中心城区企业合作,加强县域就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力争到2020年年底,建成创新创业平台300个。
坚持城乡统筹,增强县域综合承载能力。紧紧围绕构建现代城镇体系、现代基础设施体系,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县域城镇体系。到2020年年底,城区常住人口超30万人的县城达到3个,实现生态县一小时通达,新创建100个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
注重绿色发展,加强县域生态环境建设。围绕构建生态环境建设体系,大力实施蓝天、碧水、林业、生态修复、乡村清洁五大行动计划,力争到2020年年底,优良天数提高到12.3%以上,森林覆盖率超过50%。
持续改善民生,提升县域公共服务水平。围绕构建公共服务体系,引导城镇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延伸,到2020年年底,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左右,60%的农村行政村建有老年幸福院。
本报记者 陈曦 通讯员 李松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