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4版:洛阳·要闻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20年5月23日 星期
发力生态修复治理、承接要素转移、推进区域协同,徐州中心城市承载力、辐射力、带动力不断增强
“城”长与带动的“徐州实践”
——“学习外地好经验 助力建设副中心”看徐州之三
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
良好的教育环境
苏宁广场

中心城不仅要有“中心规模”,更要具备“中心品质”“中心温度”“中心担当”。

徐州区域经济中心、商贸物流中心、金融服务中心、科教文化中心“四个中心”定位所蕴含的“潜台词”,就是打造一个淮海经济区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周边城市协同发展,满足千千万万追梦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近年来,徐州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旋律,以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为抓手,着力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促进发展要素汇聚,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中心城市的承载力、辐射力、带动力持续增强,走出一条具有徐州特色的中心城市转型之路。

1 强力“转”,生态资源由“负”变“富”

“因煤而兴”的徐州,也曾“因煤而困”,如今却让废弃煤矿这一生态“负资产”变为“富资产”。

今年年过五旬的张朝君,是徐州庞庄街道拾西社区居民,干过35年煤矿矿工。

2016年,随着煤矿关闭,张朝君从地下转到地上,成为在家门口九里湖国家湿地公园的一名保安,吃起了“旅游饭”。“周边居民都说九里湖给大家带来了福气,就是后花园。其实,这里曾是采煤塌陷区。”张朝君说。

作为江苏唯一的老工业基地,徐州百年来累计产煤10亿多吨,曾有大小煤矿300多座。长期的煤炭开采,也给徐州带来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许多社会民生问题。

作为老工业基地和资源枯竭型城市,站在中心城市建设新的历史起点上,徐州在全国率先出台了《生态修复专项规划》,系统性实施生态修复治理工程。

徐州采取农田整理、沉陷区复垦、湿地景观开发等方式,先后对近20万亩采煤沉陷区实施生态修复,使沉陷区变成了可耕种的农田、清波荡漾的湖泊和风景宜人的旅游区,探索形成采煤沉陷区治理徐州模式。将“生态包袱”转变为“绿色资源”的徐州,2018年一举获得“联合国人居奖”。

青山如黛、绿水潺潺,优美的景色成为徐州最好的生态产品,更让“绿水青山”卖出了“金山银山”。

在徐州市贾汪区,曾搞煤炭运输的刘艳军将目光投向了大洞山的宕口。他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凑了1000万元启动资金,通过宕口修复,发展生态旅游。现在,这里已经是集户外体验、休闲观光、餐饮娱乐于一体的多功能乐园,每年客流量40多万人次,营业额达上千万元!

曾经“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的徐州,如今好山好水可观可感可及,一个生态宜居的中心城市跃然眼前,让来者心悦、居者心怡。

2 运筹“聚”,“筑巢引凤”承载要素转移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

人口、经济要素加快向中心城市和城市群聚集,是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鲜明特征。

顺应大势,徐州围绕提升要素集聚能力,在中心城市建设中发挥自身特色、出台配套政策、上马重大项目,不断形成新的发展优势。

聚金融服务。徐州规划建设了新城区金融集聚区,对进驻区域金融服务中心的各类金融机构,在机构搬迁招引、房产置换及高层次金融人才引进等方面明确扶持奖励政策,打造徐州的“陆家嘴”,力争2022年集聚各类金融机构和企业总部300家以上。

聚教育资源。徐州提出持续增加财政性教育投入、加快学校规划建设、加大教师补充力度等6项重点任务。目前,徐州高等教育规模仅次于南京,居江苏第二位;各类职业院校30所,骨干院校数量居江苏第二位;基础教育在校生164万,规模居江苏首位。

聚人才供给。徐州出台《大学生招引实施办法》《高技能人才培养引进实施办法》,鼓励驻徐高校毕业生留徐和外地高校徐州籍毕业生回徐工作。如今,在徐工集团等当地龙头企业每年招引的研发人员中,有约1/3来自徐州以外淮海经济区周边地级市。

…………

“我老家在安徽,来徐州工作,是因为徐州的城市发展吸引了我。”徐州市鼓楼区民主实验学校2018年新入职的教师邵蓉告诉记者。去年,徐州在编教师招聘人数突破4300名,在最终录取的教师中,徐州周边苏鲁豫皖各地的考生约占一半。

随着要素资源不断集聚,徐州城市品质更优、容量更大,首位度、吸引力、承载力持续增强,成为淮海经济区居民心目中的“机会之城”“区域中心”。

3 牵头“联”,“握指成拳”提升辐射带动力

以“淮海”之名,徐州让4省10城紧紧“抱”在了一起。

2018年12月,徐州牵手淮海经济区4省10城共同发布《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宣言》,提出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新机制、加快城市交通互联互通、深化城市产业协作协同、推动生态环境联防联控、促进社会事业共建共享等倡议,拉开了全面提升区域协同发展水平的序幕。

此后,淮海经济区10市产业协同发展、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等多个专题合作协议陆续签署施行,走上了协同发展的“快车道”——

通过签署协议,淮海十城推进公积金事业一体化发展,实现公积金信息共享、异地互贷,促进人口在淮海经济区各城市间自由流动;

徐宿快速通道全线建成通车,三条通往安徽方向的跨省毗邻公交线路相继开通,今年徐州还将加快徐淮快速通道等互联互通项目建设,打造“1小时交通圈”;

淮海十城启动市场监督管理执法协作,在食品药品、特种设备、产品质量、网络市场知识产权等重点领域开展执法协作,打造淮海经济区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高质量发展的营商环境、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

协同发展新机制的不断完善,促进了人才、资金等要素的自由流动、聚集辐射,催生了淮海经济区的同城效应,有力推动了区域实力大幅提升、发展活力竞相迸发、合作格局不断拓展。

本报首席记者 张锐鑫

图片由徐州报业传媒集团提供

▶▶ 记者手记

在徐州干部群体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中心城市不是谁封出来的、更不是自己喊出来的,是要靠实实在在干出来的。”

徐州在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中不等不靠,积极主动提升生态优势、承接要素转移、加快辐射带动,理顺了中心城市“自身成长”与“辐射带动”的辩证关系,展现出“积极主动谋事干事成事”的干劲和冲劲。

一个地方的发展,离不开外力的作用,但关键还是靠自己。当下,无论是作为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还是在洛阳都市圈中引领带动其他地区,洛阳首要的任务就是把自己的“内功”练好,增强要素集聚和承载能力,提高城市能级。发挥拼抢精神,以舍我其谁的担当、只争朝夕的劲头去拼去闯去干,去抢抓机遇、用好机遇,去谋划工作、推动工作,我们定能早日形成辐射豫西北、联动晋东南、支撑中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交上一份副中心城市建设的合格答卷。 (锐鑫)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